返回第137章 135:掀桌子式的谈判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37章 135:掀桌子式的谈判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四日,星期一。

    《中国青年报》那篇《王盛:在市场的浪潮中「补课」》的报导,如同在激烈辩论的沸油中滴入了几滴清水,效果出人意料。

    它没有直接反驳任何一方,却通过展现王盛这个风暴中心人物的自省与远见,巧妙地转移了部分焦点,将公众的注意力从「谁对谁错」的撕扯,部分引向了「未来该如何走」的思考。

    加上电影厂联盟前期有理有据丶数据翔实的反击,持续了近半个月的舆论大战,热度虽未完全消退,但那种剑拔弩张丶互相扣帽子的尖锐态势,明显缓和了下来。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媒体的喧嚣只是前奏,真正的较量,在庙堂之上。

    上午九点整,广播电影电视部的一间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这是一次规格很高的内部协调会。

    主持会议的是部分管电影业务的副部长,一位面容清癯丶目光锐利的老者,以作风务实丶善于协调复杂矛盾着称。

    他的左侧,坐着电影局局长丶相关司局的负责人,以及几位负责政策研究与市场调研的专家。

    他们的表情严肃,显然对这次会议涉及的棘手问题心知肚明。

    副部长的右侧,则泾渭分明地坐着两拨人。

    一拨是以韩三坪为首的电影厂联盟代表,除了韩三坪,还有珠影厂丶长影厂丶西影厂的几位厂长,他们个个面色沉毅,眼神中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

    王盛作为联盟具体业务的推动者和「电视电影」模式的关键人物,也位列其中,但位置相对靠后,表明他今天主要是陪同和聆听。

    另一拨,则是来自华东丶华南丶华北等几个票房重镇的省级电影公司老总。

    他们大多年纪偏大,衣着讲究,脸上带着久居人上的矜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其中,以魔都电影公司的总经理朱泳德最为突出。

    魔都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是由永乐股份有限公司丶上影厂与其他单位合并组建而成

    永乐股份有限公司,是由魔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1993年转制而成,是最早的院线公司之一。

    这间公司也是上影的前身。

    朱泳德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精明而警惕,显然是省级公司这边的核心人物。

    会议一开始,副部长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同志们,最近关于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特别是电视电影新业态的讨论很多,声音也很大。部里非常关注。今天把大家请来,不是要评判谁是谁非,而是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中国电影要发展,需要制片丶发行丶放映各个环节同心协力,而不是相互内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边人马,最后落在省级公司老总们身上:「今天的核心议题很明确:在现行框架下,省级电影公司能否在国产影片的发行分帐比例上,给予电影厂更大的支持空间?或者说,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更倾向于鼓励国产片创作丶更公平透明的分帐机制?朱总,你们这边先谈谈看法。」

    压力给到了省级公司一方。

    朱泳德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语气从容不迫:「孙部长,各位领导。首先,我们完全拥护部里发展中国电影事业的决心。对于国产片,我们各省公司一向是高度重视丶倾力支持的。这一点,从我们每年安排的国产片放映场次和投入的宣传资源上,都可以体现。」

    他话锋一转:「但是,支持不等于不讲市场规律。电影是商品,最终要接受观众检验。目前国产片整体竞争力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

    观众不爱看,上座率低,我们即使给予再高的分帐比例,电影厂实际拿到手的钱也可能有限,甚至可能因为排了国产片而挤占了更有市场潜力的影片,导致整体收入下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和职工队伍稳定。」

    他旁边一位来自岭南省公司的老总立刻附和:「朱总说得对。我们不是不想支持,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影院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设备更新丶人员工资丶房租水电,哪一样不是钱?

    如果分帐比例向制片方倾斜过多,我们发行放映环节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很多中小影院可能真的就维持不下去了。到时候,损失的还是整个电影市场的放映终端,最终受害的还是所有电影人,包括电影厂。」

    另一位北方大省的老总则把矛头指向了电影厂自身:「说到支持,我们更希望电影厂能多拍一些像《疯狂的彩票》丶《婚纱》这样接地气丶观众喜闻乐见的片子。

    而不是总盯着那些叫好不叫座丶脱离群众的所谓『艺术片』。

    如果片子本身有市场,我们自然愿意给更好的条件。

    问题是,这样的片子太少!电影厂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身的创作导向和市场把握能力?」

    省级公司代表的发言,核心思路清晰:强调市场困难,突出自身运营压力,将问题归咎于国产片质量不佳和电影厂创作方向偏差,对于「让利」一事,态度暧昧,实则抗拒。

    轮到电影厂联盟发言时,韩三坪没有立刻反驳对方的困难论,而是示意工作人员分发了一份提前准备好的材料。

    「孙部长,各位领导,」韩三坪的声音洪亮,带着压抑的怒气:「这是过去三年,联盟内十家主要电影厂,与在座几位老总所在省级公司合作的二十部有一定市场期待的国产片的最终分帐数据汇总。」

    材料上,列表清晰:影片名丶总票房丶电影厂最终实收金额。

    一眼望去,实收金额比例普遍在30%左右。

    而同期部分引进大片,制片方的分帐比例往往能接近40%,甚至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更多。

    「我想请朱总和大家解释一下,」

    韩三坪目光灼灼地盯着魔都电影公司老总:「同样是在中国的电影院放映,为什麽国产片的分帐比例就要比引进片低10个百分点?这就是你们所谓的『高度重视丶倾力支持』?这就是市场规律?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性的不公平条款!」

    朱泳德不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