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6章 115:上影厂:奔着我来的?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16章 115:上影厂:奔着我来的?

    一九九七年二月末,京城的春寒尚未完全褪去,北影厂内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随着两千多名技术工人陆续结束岗前培训,王盛与韩三坪精心布局的「电视电影工业化流水线」正式轰然启动。

    第一批确定的八部电视电影项目迅速进入实质筹备阶段。

    霍健起带着《上车,走吧!》剧组率先进驻京郊某老旧小区实地勘景,灯光丶摄影组老师傅们熟练地架设器材,调试设备,那股专业利落的劲儿,引得小区居民纷纷围观,啧啧称奇。

    霍桩执导的《婚纱》则在北影厂最大的摄影棚内搭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内景。

    张扬的《京城夜未眠》团队穿梭于夜色中的京城,试图捕捉九十年代末京城的都市脉搏。

    吴一一负责的《疯狂的彩票》更是直接将拍摄现场搬到了热闹的胡同里,夸张的喜剧表演引得路人哄笑不断,俨然成了免费的群众演员。

    四个摄制组如同四支利剑,同时出鞘,打破了北影厂以往一部戏磨半年的缓慢节奏。

    调度中心内,电话铃声丶对讲机的呼叫声丶各部门协调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墙上巨大的进度表密密麻麻地标记着各组的拍摄日程和设备调配情况。

    一种久违的丶属于大工业生产的紧张与活力,充盈着这座老牌电影制片厂的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向外开拓的两路兵马也整装待发。

    大刘率领的津城分队,得到了津城电影制片厂的鼎力支持。

    津影厂不仅提供了临时的办公场地和设备仓库,更派出了熟悉当地婚庆市场和人际关系的老师傅充当顾问。

    当然,这些支持是拿分成换的。

    短短一周内,首批二十人的先遣队就在津城几个主要的婚庆公司聚集区设立了谘询点,「盛影传媒·影像记忆」的招牌迅速引起了当地市民的好奇。

    津城人爱面子丶讲排场的风气,与婚庆录像服务的定位不谋而合,谘询电话很快响个不停。

    陈猛带领的国际庄分队则显得更为「生猛」。

    冀省电影制片厂虽然规模不及北影丶津影,但在本地拥有深厚的人脉。

    陈猛凭藉其退伍军人的战友关系网,迅速与当地广电系统丶婚庆协会搭上了线。

    他们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仅在庄里设点,还派出了数个流动小组,深入周边县市进行宣传。

    VHS摄像机的轻便性和电影级的构图技巧,让他们拍摄的样片极具吸引力,许多乡镇的富裕家庭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给娃结婚录个像,弄得跟电影似的」,成了当地的新风尚。

    北影厂这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员调动和业务扩张,自然无法逃过媒体的眼睛。

    二月底,《京城晚报》率先以《六千职工汇聚北太平庄,北影厂打响影视生产「新战役」》为题,详细报导了北影厂通过联盟模式吸纳全国人才丶批量生产电视电影丶拓展婚庆录像市场的盛况。

    文章盛赞这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盘活国有文化资产丶解决就业难题的创新探索」,并特别提到了王盛作为青年企业家,「不仅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更展现出难能可贵的社会担当」。

    紧接着,《中国青年报》在科教文卫版刊发深度报导《「影都」复苏:北影厂的春天与王盛的工业化试验》。

    文章回顾了北影厂辉煌的历史,重点描述了当前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引用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言,将其解读为北影厂乃至中国电影工业力图复兴的宣言。

    文章写道:「在北太平庄这片曾经的中国电影心脏地带,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它不是颠覆,而是激活……王盛和他的团队,正试图用市场的力量丶工业化的流程,为中国电影蹚出一条可持续的生路。『中国影都』的梦想,似乎不再遥远。」

    「中国影都」这个概念,随着多家重量级媒体的跟进报导,迅速成为京城文化圈乃至全国影视行业的热门话题。

    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北影厂这个老牌基地,以及它背后那个年轻的掌舵人——王盛。

    国家青年科技创业奖的光环,加上解决六千人就业的社会效益,让王盛的形象愈发高大正面,「时代弄潮儿」的传奇色彩愈加浓厚。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赞誉之下,远在千里之外的魔都,浦江之滨的上影厂办公大楼内,气氛却有些微妙。

    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位厂领导传阅着秘书整理好的剪报,上面赫然是关于北影厂「六千职工」和「中国影都」的各类报导。

    「韩三坪这次动静搞得可真不小。」一位副厂长吐着烟圈,语气复杂:「六千多人啊……他北影厂什麽时候有这麽大胃口了?」

    「还不是那个叫王盛的小子搞出来的名堂。」另一位负责生产的领导接口道:「婚庆录像丶电视电影丶VCD发行……花样是真多。听说利润惊人,不然也养不起这麽多人。」

    「哼,『三千越甲可吞吴』?」一位资历颇老丶曾与北影厂在经典影片拍摄上有过合作的导演冷哼一声,用手指点了点报纸上的这句诗:「这『吴』指的是谁?口气不小嘛!」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

    上影与北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并立的两座高峰,既有合作,也暗含竞争。

    计划经济时代,南北双雄在题材丶风格丶人才上各擅胜场。

    但随着市场经济浪潮袭来,两家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却也因地域文化和行事风格的差异,在改革路径上渐行渐远。

    「老韩搞那个电视剧发行联盟,当初可是绕开了我们。」有人提起了旧事:「三十多家电影厂,偏偏没有我们上影,这说明什麽?说明他们这个『联盟』,从一开始就没想把我们算进去。」

    「京圈嘛,向来如此。」有人带着几分地域性的不满说道:「总觉得自家是正统,喜欢关起门来搞事情。你看他们推的那个王盛,搞的都是北方的题材,赵本山丶郭达……那股子北方喜剧的劲儿,在南方市场未必吃得开。」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