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8章 77:科技赋能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78章 77:科技赋能

    上午九点整,会场内座无虚席,开幕式准时开始。

    庄严的国歌声后,一系列领导依次上台致辞。

    科委丶教委丶团团丶全国青联的领导们纷纷发言,高度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阐述了推动科技进步丶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对与会青年代表提出了殷切期望。

    领导们的讲话高屋建瓴,政策性强,会场气氛隆重而热烈。

    王盛认真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要点。

    这些宏观政策和导向,对于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领导致辞结束后,是几位特邀专家院士的主旨发言,内容涉及信息技术丶生物技术丶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展望,专业性很强,但也深入浅出,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

    终于,主持人宣布:「下面,做大会发言的是,京城电影制片厂,盛影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盛同志!

    他发言的题目是《科技发展与文化表达:青年在影视工业化进程中的创新实践》。大家欢迎!」

    会场内响起一阵礼貌性的掌声,但其中也夹杂着不少好奇和议论声。

    显然,在众多硬科技领域的代表中,突然出现一位来自电影厂的丶搞婚庆录像的年轻人,本身就极具话题性。

    王盛拿起发言稿,从容不迫地走向演讲台。

    数百道目光聚焦而来。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目光中的审视丶好奇丶疑惑,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

    他看到了前排正中央就坐的领导们投来的关注目光,也看到了一众浪潮儿惊诧的目光。

    才十九岁啊,就出现在这了,真他妈离谱!

    王盛站定在话筒前,没有急于开口,而是目光平和地扫视一圈会场,微微鞠躬。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青年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沉稳有力,丝毫听不出紧张。

    「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代表无数正在文化领域进行市场化探索和科技应用的青年从业者,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初步实践和思考。

    我来自京城电影制片厂,目前负责一家名为盛影传媒的企业。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一个拍电影丶甚至主要业务是『婚礼录像』的公司,为什麽会出现在一个科技发展的论坛上?」

    他开门见山,主动提出了这个在场许多人可能都有的疑问,瞬间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

    「我想说的是,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每一次电影语言的革命,背后几乎都有技术进步的驱动。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再到如今计算机特效对想像力的无限延伸……

    技术,始终是电影艺术最忠实的夥伴和最强大的引擎。」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当前,中国的电影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

    挑战在于,我们原有的技术设备严重老化,人才培养出现断层,面对好莱坞大片的技术碾压,我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机遇在于,改革开放带来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我们通过市场机制,积累资金丶更新技术丶培养人才提供了可能。」

    接着,他话锋一转,开始详细阐述盛影传媒的「创新实践」。

    他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如何从婚庆录像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分市场切入,通过引入高质量的摄像设备丶建立标准化的拍摄流程丶构建可重复使用的数字素材库,实现了业务的工业化和规模化。

    「我们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获得了宝贵的现金流。这些资金,我们没有用于盲目扩张或分红,而是持续投入到了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中。

    我们租赁丶购买了更先进的摄像机和后期制作设备,不仅用于婚庆业务,更关键的是,让北影厂原有的技术工人有机会接触和使用这些新的设备,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避免了宝贵的技术人才因设备老化而无用武之地的窘境。」

    「同时,我们尝试将工业化流水线的思维引入内容生产。

    比如,我们将婚庆电影服务产品化,制定了不同档次的标准套餐,明确了从前期沟通丶拍摄丶后期到交付的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和时限。

    这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也保证了质量的稳定性。我们认为,这种标准化丶流程化的探索,正是电影工业化不可或缺的基础。」

    他还提到了如何以市场化项目为纽带,将分散在全国各个电影厂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集约优势。

    「我们的实践或许还很初步,甚至有些笨拙。但我们坚信,这条路的方向是正确的。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工业化的基础。

    青年一代,既要有艺术创作的灵气和激情,也要有运用新技术丶探索新模式的勇气和智慧。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能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复苏和未来,保留下一颗技术的火种,锻炼出一支熟悉现代设备和技术流程的队伍。」

    最后,他结合论坛主题,提出了几点展望和呼吁——

    希望更加重视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作用;希望政策能鼓励跨界的交流与合作;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才俊能投入到文化科技这个交叉领域中来。

    「科技赋能文化,文化滋养科技。

    我相信,当最前沿的科技与最富创意的文化表达相结合,必将迸发出照亮时代丶感动世界的璀璨火花。

    而我们青年一代,愿意成为这火花最初的点燃者。谢谢大家!」

    赋能这个词,在这个年代是没有的,不过字面意思都能理解。

    王盛的发言结束了。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