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2章 叫他尝尝社会的险恶  清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sp;失德官员除了赵安还能有谁?

    「大人,徐学台还说大人您不过是监生出身,即便蒙皇上天恩特赐了同进士出身,那也是个假进士,哪里能跟正途二甲丶三甲进士可比。另外,徐学台还说.」

    刘鹏高自觉停顿,因为他不确定藩台大人对下面的话是否有过激反应。

    「还说我什麽?」

    赵安一脸饶有兴趣的样子。

    「大人,徐学台还说大人您身边怕是连一本同科进士的同年录都没有,在朝中可谓孤家寡人一个,毫无根基可言甚至,甚至都比不上他门下那些中了举人的学生有人脉,说您这官位如同沙上筑塔,转眼即倾.」

    「同年录?」

    刘鹏高不说还好,一说赵安想起来了:对啊,礼部好像没有给他去年恩科的同学通讯录!

    去年万寿恩科是和珅充当会试正考官兼殿试阅卷官,共录进士185人,不过由于种种特殊原因,赵安是提前一个月录取的,名次不高,倒数第一。

    但倒数第一那也是与上面184位进士老爷有同学关系,然而赵安都当上从二品安徽布政使署理巡抚了,这本同学通讯录礼部都没有送给他。

    是礼部忘了这事,还是有人刻意阻止?

    进士同学通讯录不仅是同年进士身份的一种象徵,也是同学之间增加感情丶互动交流的工具。

    某某同学在某地为官出了点错,不打紧,翻翻同学录看看哪位同学能帮得上忙,一个电话过去不就解决了麽。

    因为,同年在官场之上也是极为重要的人脉关系。

    同一届毕业的同学彼此之间都是愿意帮忙的。

    在地方为官的得找在京为官的疏通,在京为官的得指着在地方为官的同学给他一些「孝敬」,要不然京里开支可承担不住。

    赵安没有这本同学通讯录,还真应了徐大人那话于朝中根基浅薄的很。

    出了事除了找和珅丶福长安这种顶级大佬,愣是连个毛毛虫都找不到。

    总不能事事找和丶福吧?

    有些事情,六七品的部级衙门主事其实就能办了。

    没有同学通讯录,无疑会增加赵安办事的困难度,也会无形增加他的开支。

    中堂级别的孝敬跟主事级别官员的意思钱,那能是一个意思麽。

    这事肯定得问问礼部,不能稀里糊涂吃这暗亏。

    赵安自个又不好意思问,也没法问,怎麽问?

    他这同进士怎麽来的,谁不清楚。

    兀自郁闷之馀又觉学政徐立纲的做派实在可笑,活脱脱就像后世那些短剧里除了家世背景一无是处丶只会嚷嚷「我爹是某某」的无脑反派配角,幼稚又可笑。

    当然,也可能是单纯的迂腐。

    如今赵安圣眷正隆,还有四神器加持,徐立纲搞再多花样其实也构不成什麽威胁,最多就是恶心他一下,以及不配合临时捐纳一事。

    除此之外,就是在安徽教育界刮风,刮歪风。

    这一点倒是麻烦,虽说赵安给自己打造的青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也架不住教育界天天刮他的歪风,时日一久,总会有人对青天大老爷产生怀疑。

    而且教育界与自己不对付的话,赵安就得不到安徽本土精英人才的支持和帮助,这对接下来的安徽全盘赵化工作会有极大影响。

    只是,那位徐学政也是个清官,跟朱珪一样清廉如水,老宋私底下搞了不少调查,愣是没查出这位有什麽作风问题丶经济问题。

    跟个刺猬似的,很难下手。

    思索片刻,决定不理会左蹦右跳的学政大人,随便你怎麽拍短剧,我手指一律划过不看还不行麽。

    看看小姐姐跳舞玩变装不好麽?

    安徽这一大摊子事,哪桩不比他徐学政重要!

    问题是树欲止而风不静。

    望江楼诗会动静很大,结果赵安这边无声无息,半点反应都没有,这让徐学台感觉一拳打在棉花上,十分扫兴。

    计上心来,竟派人持一份极其正式丶言语极其文绉绉的拜帖送到了藩台衙门。

    内容并非寻常问候,而是引经据典,大谈《周礼》丶《仪礼》中下属谒见上官时应遵循的种种古制。

    什麽「上官应衣公服迎于二门之外」,什麽「下属需三揖三让而后升阶」,什麽「呈递文书需举案过眉,以示恭敬」,洋洋洒洒数百言。

    最后才拐弯抹角提出希望赵安这位藩台大人能遵古制丶复礼仪,如此他徐学政方能择吉日依礼谒见,否则便是于礼不合有损朝廷体面。

    望着这份拜帖,赵安哭笑不得,继而觉得须表明一些态度让对方知道才行,于是直接当着学政衙门来人面冷冷道:「回去告诉徐大人,要见本官就按现在的规矩递手本,排队候见,若不见,请徐大人在自个衙门安生呆着便是。」

    递手本排队候见,那是低级官员见藩台的规矩,可用不到学政身上。

    气的学政大人在书房里摔了一整套茶具,大骂赵安粗鄙无文,不识礼数,孺子不可教也。

    赵安这般不给徐立纲面子,徐立纲肯定咽不下这口气,偏又不肯上门拜见,结果跟个赌气小孩似的竟然挑起赵安的刺来。

    凡巡抚衙门丶藩台衙门下发到各衙门的公文,只要抄送到学政衙门的,徐立纲必定逐字逐句审阅,然后用学政衙门的正式咨文回复,不是讨论公事,而是专门指正赵安公文中的谬误。

    如赵安在一份文告里用了雷厉风行一词,徐大人就批语:「雷厉二字过于酷烈,有失仁恕之道,宜改用迅捷。」

    赵安要求各地「切实办理」,徐大人则批注:「切实稍显俚俗,公文宜用着实或实力。」

    甚至赵安在一份关于防汛的公文里写了毋得延误,徐大人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