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清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福昌已认定赵安是老太爷私生子,这会署理巡抚消息传过去,估计福昌都能生出拥戴夺嫡之心。

    左右藩库也跟民间银号合作,能拂了五福阿哥面子?

    苏州的江苏藩库是否能成功实现「联网」,就要看江苏巡抚福崧怎麽看待赵安署理巡抚一事,绍兴师爷朋友圈的小道消息又是否在江苏全省扑天盖地。

    此外就是给老丁父子各写一封信,告知自己高升消息,同时也询问两个妻子是否已生下孩子。

    赵安离开江宁时,婉清和春兰小娘子肚中都已显怀,算算时间也该生了。

    这年头女人生孩子,尤其是头胎风险很大,赵安可不希望自个升官发财死老婆。

    因而在给岳父丁太信中特别强调真遇到难产,保大不保小。

    稍事休息后便来到前厅,这里已经站满了人。

    清朝巡抚仪仗和排场很大,一般出行的随行人员都有上千人,除了作为卫队的巡抚直属亲兵(抚标)外,就是实际承担巡抚衙门运转的刑名丶钱粮师爷,以及抚衙六房人员。

    厅中所站的一百多人就是这次随朱珪前来罗家集的文职人员。

    这些人已在厅中等了一个多时辰,却迟迟不见新任巡抚露面,想着新官上任三把火,哪个心里不紧张,尤其那些朱珪从京师带来的人。

    跟地方官一样,巡抚上任时也携带大量私人充斥抚衙,其中有亲近族人,也有门生后辈及同僚推荐人选。

    花花轿子众人抬,今日甲官给乙官推荐两人,明日乙官便同样能给甲官推荐两人,通过这种方式将各自的门生晚辈履历充实,工作经验刷足,等合适机会再评以上等考评向吏部推荐,不久之后这些门生晚辈就能独当一面成为地方主印官。

    当然,前提是这些人本身就有功名,秀才文凭肯定不够,起码也得是举人。

    赵安前世赫赫有名的左宗棠丶李鸿章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地方大员幕僚,继而被委以重任。

    朱珪是清官不假,但再清的官也避免不了官场的潜规则,厅中站着的这些文职人员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其门生故旧子弟。

    说白了,这些人就是过来镀金的。

    如今朱珪卸任巡抚回京任职,他带来的这帮门生故旧子弟赵安当然要予以「清洗」。

    毕竟,他与朱珪之间已经没有转圜馀地,形势也让他放弃与嘉庆「结盟」的幻想,唯有死抱和珅的大腿方能在老太爷死后赢得胜利的希望。

    现实老太爷虽然三年后退位禅让,但依旧掌权三年,这六年时间也只有在和珅庇护下才能确保所下棋局如谋划般颗颗落子。

    民宅是镇子里一位退休官员的,三进三落建的颇大,旱灾发生后这位官员担心乱民洗劫便带家人去了县城。

    赵安过来时外面雨势稍小了些,但从屋顶廊檐落下的雨水依旧「哗拉拉」响个不停,叶志贵丶徐霖等人带着各自手下于廊檐下按刀侍立,搞的厅中这帮抚衙工作人员心中直打突。

    吏部那位郎中萧景伦这会代表吏部在替赵安这个新抚台大人核对相关册目,明安泰则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思于一处民宅中悠哉喝茶。

    赵安的人设是清官,自是不便直接给明安泰送钱,那样比较尴尬。

    就让庆遥代表他私下给明安泰丶萧景伦各送四百两仪金,二人带来的随员则每人给了一百六十两。

    庆遥在赵安给老太爷的有功人员名单中定的是一等第二,一等第一的则是坚守宿州有功的游击周库。

    照往常规矩名列有功一等的若是汉员,一般都会官升一到两级;若旗员的话可能会给半个丶一个前程。

    看起来旗员实惠比汉员少,实际却是高得多,因为旗员起步就比汉员高。

    这就确保庆遥回京后至少能得一个头等侍卫的实惠,如此,心存感激的庆遥在回京之前自是不遗馀力替赵大人抬这花花轿子,领着手下这帮鹰狗侍卫帮着赵安死命「撑场子」,一点也不介意自个是旗人,赵安只是个包衣奴才。

    在庆遥等鹰狗侍卫簇拥下赵安来到厅中后,众人立时齐齐跪下向新任抚台大人行参见大礼。

    赵安穿过人群来到事先摆放的太师椅上一屁股坐下,并不叫众人起身,只抬手道:「唱名!」

    「嗻!」

    一名鹰狗侍卫将之前交到他手中的名册展开念道:「张德全!」

    「下官在!」

    正六品的抚衙经历司主事(大秘)张德全慌忙抬头应了一声,旋即耳畔传来新任抚台大人的声音:「本省正经大灾,百姓饿的面黄体瘦,你这经历官却生得这般富态,想来平日没少做中饱私囊的事,来人,摘了他的顶戴,扒了他的官袍,撵出去,革职为民!」

    「嗻!」

    两名身穿黄马褂的侍卫立时上前将一脸愕然的张德全官帽摘下,官服扒下。

    自始至终这张德全都未为自己辩解一句,原因是他很清楚自个作为朱珪的人不可能被赵安留用。

    只能算他倒霉,回京再想办法另谋他职。

    长的富态的滚蛋,长的瘦的呢?

    第二个被点名的是抚衙户房的吴科长,跟前面的张司长不同,这位吴科长很瘦,且不是前任巡抚朱珪从京里带来的人,而是「世袭」主事,爷孙三代承包了抚衙户房科长的职务。

    除得益本身精于户房业务外,也得益于新上任的官员不可能把精于业务的小吏全革职。

    按道理,跟朱珪没有直属关系的小吏,赵安没理由把他们革掉,因为他也需要这帮人维持抚衙运作,哪怕要替换也得温水煮青蛙,慢慢来。

    可赵安见了这瘦子科长身上的衣裳却不由痛心疾首道:「灾民衣不蔽体,你还有心思穿新衣裳,这般不知民间疾苦,本抚留你何用!」

    一句话就把祖孙三代深耕巡抚衙门的吴科长给开除了。

    这可把在场一众工作人员吓坏了,难不成新来的这位赵大人真就一个不留。

    紧接着又有一个给巡抚大人做记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