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章 许易:我被友商包围了?  从山寨老头乐,到工业霸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许总,好消息……」

    「我们的改款车型上线,在线下反馈很好,受到了消费者线下的一致好评,特别是续航增加后,售价两万八的『星辰02』卖得更好了,销量一度超过『星辰01』!!」

    会议室内,大伙儿很兴奋。

    原本以为。

    这个价位的消费者,会对价格极度敏感。

    起码在他们的认知里是这样的。

    都买两万块的车子了,对几百块钱,一两千块钱的定价很「敏感」,那是应该的。

    从线下经销商反馈来说,也是如此。

    很多人本来没有下单的意图,可就因为门店试驾活动,赠送一把十几块钱的雨伞,随处可见的保温杯,就愿意来跑一趟。

    最终也有不少人产生了下单的想法。

    「送鸡蛋」这种策略,在下沉市场永远是管用的。

    只是按照常规来说。

    一款商品的入门款,往往才是最畅销的。

    入门款的价格更低,也是消费者能花最少成本够到的门槛。

    这点看其他车企就能看得出。

    没有什麽车型,是顶配能卖过标配的。

    这属于行业常识。

    可他们星辰偏偏做到了。

    而星辰02的售价更高,在自研电机下线,以及优化产线一系列动作后,毛利润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许易看着激动的众人,笑而不语。

    这个销量比例,和他之前所预测的,大差不差。

    完全在掌握中。

    很显然。

    「性能比」和「性价比」这两个概念,在目前的行业内,还没多少人将其意识到,所以会觉得很意外。

    消费者买东西本质的逻辑,并不是贪便宜。

    很直观的说。

    两万块钱的车子便宜吗?

    很便宜!

    但市面上多的是,还有一万八的车子,一万五的车子,甚至一万以下的车子。

    那些车子难道就不便宜吗?

    消费者最在意的是——

    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这就是「性能比」的概念。

    诚然星辰01作为入门款配置很厚道。

    而星辰02作为进阶款,更长的续航,更好用的娱乐大屏与倒车影像丶还有刻意拉长了十公分的空间。

    这些更是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的。

    而且是那种能比较容易引起普通人重视的配置。

    售价只比星辰01高了六七千。

    很多人买东西,都有种「一步到位」的心理。

    特别在能长久使用的产品,更是如此。

    那些买车的,难道不喜欢旗舰车型的配置吗?

    主要还是因为,有些车子入门款才十二三万,上到顶配居然需要二十万。

    一些豪华品牌车,二十万的入门丐版,加到大满配,甚至能到四十万,整整翻倍这麽夸张。

    出现这种定价。

    主要是因为生产策略不同。

    对于厂商来说,生产丐版是流水线利用率最高的,效率最快的。

    更高配置的车型,需要单独的装配,定制的车漆需要单独喷漆,额外增加了生产成本。

    加上高端配置的零部件采购数量更低,供应链没有大规模生产,压不下价格。

    再加上某些厂商刻意将「高配置定价」与「高端品牌形象」对标。

    种种因素导致了大满配车型的溢价。

    这麽看来。

    那些愿意花接近翻倍价格购买大满配车型的用户,才是真正的真爱。

    而放在厂商那边,却是嫌弃愿意购买满配车型的用户太少,还得攒一攒订单量才能动工,于是果断地将其延后生产。

    最骚的是有些高端配件,4S店也没备件,用户出了问题去维修,还要等原厂发。

    原本修个车几天就能解决,等配件花了半个月。

    于是——

    出现「我花了双倍钱,享受的服务质量却不如路边一条」的怪诞现象!

    说到底,还是供应链不够高效,加上打法太老了。

    等到大批国产车崛起,将网际网路卖手机那一套带到了汽车界。

    很多新能源头部品牌,甚至将高配旗舰款的数量卖出和入门款持平。

    降低入门款与旗舰款的价格差距,增加原创零部件的自研比例,将总配置划分为固定的两到三档,提前做好产线布局,生产上成本就降低多了。

    而现在。

    许易只不过是将小部分打法思路给现搬过来。

    「之前老款的库存都清了吗?」

    许易问道。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