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1章 授官名单  大宋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与此同时。

    陈顗回到了使团下榻的驿馆,都亭驿。

    此驿建于唐代,是当时汴州最重要的驿站,最初被称上源驿,后来到了后晋天福五年,也就是距今一百一十七年前,才改名叫做都亭驿,并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开封最大的官驿,它拥有多达五百二十五间房间,负责接待各国使团。

    此前徐舜卿所属的夏国使团,就住在都亭西驿,而辽国使团的下榻地点,则是占地面积最广的都亭北驿。

    嗯,没错,驿馆的区域分布是按以大宋为中心的方位来安排的.要是大理国的使团来了就去南驿,高丽国的使团则去东驿,其他小国也有空闲的地方单独安置。

    走路时,陈顗的步履略显沉重。

    方才在樊楼与陆北顾那场关于正统的论战,仍在他脑中回荡。

    他推开房门,见辽国正使左监门卫大将军耶律防正盘坐于榻上,就着烛火擦拭一柄镶嵌绿松石的匕首,动作不疾不徐。

    “林牙还未歇息?”陈顗勉强挤出一丝笑意,问道。

    林牙,是辽国官名。

    辽国北面官有行枢密院,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其中有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左林牙、右林牙等官职,是掌理文翰之官。

    也就是说,耶律防身上既有荣誉性的军职,同时也是一名文官。

    “没呢,睡不着。”

    耶律防抬了一下头看他,随后将匕首举至眼前,端详刃上寒光,问道:“看你神色,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耶律防汉语很流利,但却带着草原人特有的奇怪腔调。

    而跟夏国正使野利莽把汉人副使徐舜卿当路边野狗看待不同,辽国正使耶律防虽然是契丹贵族,但对待汉人副使陈顗的态度却很温和,双方就是朋友间的正常交流。

    实际上,这种态度差异,跟夏、辽两国的具体国情是有很大关系的。

    夏国的主体是党项人,汉人在人口中的占比很低,而汉人士大夫在政治上虽然被夏国所需要,于庙堂中也具有一定地位,但缺乏相应的军事、经济基础。

    说白了,夏国的汉人,就是打工仔。

    而辽国就不一样了,幽云十六州是辽国最重视的土地,没有之一。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汉人,始终保持着独立性极高的经济、军事、政治体制.经济上汉人农民耕种自己祖辈传下来的土地,使用唐制两税法来“计亩出粟”;军事上汉人组成单独编组的地方部队,负责城防乃至边境守卫;政治上汉人有自己的南面官制,仿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员绝大多数都由汉人充任,管理幽云十六州的民政事务,与契丹北面官制并行,形成二元治理体系。

    所以在辽国,汉人其实地位一点都不低,是仅次于契丹人的二股东,下面还有渤海、奚、室韦等族呢。

    再加上跟夏国那种推行不彻底的汉化不同,辽国是真的在坚持不懈地搞大规模汉化,虽然至今还保持着游牧帝国的某些制度特征,但上到皇帝下到贵族,基本全都会说汉语、识汉字,甚至会吟诗作赋。

    这当然有助于辽国维持稳定,但代价嘛.就是辽军的战斗力开始逐年下滑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契丹人跟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战斗力本来也不是一个档次的。

    契丹人就算是在巅峰时期也没少被汉人暴揍,属于跟柔然人坐一桌的那种。

    稍微了解五代史就知道,要是石敬瑭不主动割让,就凭契丹人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啃得下幽云十六州。

    也正是因为幽云十六州来之不易且战略地位无可取代,辽国才这般珍视。

    随后,陈顗把今晚在樊楼发生的事情,简单地跟耶律防说了一遍。

    “宋国这位新科状元郎岁数也不大吧?怎地让你这饱学之士也难招架?”

    耶律防放下匕首问道。

    他的话语间没什么嘲讽的意思,就是单纯地好奇。

    因为按照常理来讲,年轻人的学识积累,是不该比中年人更强的。

    陈顗苦笑一声,在耶律防对面坐下,自顾自倒了杯冷茶一饮而尽:“何止难招架林牙,我今日方知,南朝人物,不可小觑。”

    看到有文房四宝,他研墨、提笔,按照记忆誊录出了陆北顾的《正统论》,铺在案上。

    “请林牙一观。”

    耶律防接过纸张。

    他的目光扫过字句,起初尚显随意,渐次凝重,读到“未革部族之制则效汉法,譬若邯郸学步,未得汉礼之髓,先失从前之步”时,指节不由扣紧,纸缘微皱。

    室内静默,唯余烛火间或跳跃的光芒映在他的眸中。

    耶律防反复看了两遍,方缓缓抬头:“当真厉害。”

    “此文之意,非止于辩驳,他是在立旗,在为南朝张目,其志不小.你看他论‘民心’一句‘南望故国,未尝一日忘汉家衣冠’,此言诛心!若南朝他日真有北图之志,这便是最好的檄文,我朝治下汉民众多,此论流传,隐患无穷。”

    “那我等是否需有所应对?或可禀明朝廷,早作筹谋?”

    耶律防却摇了摇头:“应对?如何应对?难道因一少年文章,便兴师问罪?徒显我朝无容人之量况且,文章之道,在乎人心,非刀兵可禁。”

    陈顗倾身向前,说道:“林牙可记得去岁同样是你我使宋,见其朝堂诸公,虽位高权重,言谈间多是权术算计,或固守经典,迂阔难行.如此年轻,却能有此宏阔视野,直指要害者,实属罕见。”

    耶律防忽然说道:“有点像一个人啊。”

    “林牙是说?”陈顗似乎也想起了什么。

    “富弼。”

    耶律防干脆道。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