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57神之一跪君子论迹不论心含日常求月票  我一个三金导演十项全能很合理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行新文字:

    > **下一程:城市。**

    “她没想让我们停留在这里。”吕睿终于开口,“她要我们回去,把故事带回人群。”

    甘心雅摇头:“可外面的世界还没准备好。资本仍在滥用共感技术,军方偷偷重建提取算法,Lightwell公司表面上签署公约,背地里却在开发‘情绪操控模块’。”

    “那就让他们看看真正的共感是什么。”吕睿转身,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们不需要对抗他们。我们要做的,是让普通人自己选择??要不要听别人的故事?愿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痛苦?”

    林溪笑了:“你是想打一场‘叙事战争’。”

    “不。”吕睿摇头,“是发起一场‘倾听革命’。”

    数日后,他们离开雨林。临行前,吕睿将一枚空白记忆芯片埋入装置底部的土壤中。他知道,未来某一天,会有人来到这里,拾起它,插入终端,看到他们今天的足迹。

    回到城市,世界看似如常。霓虹依旧闪烁,广告屏滚动播放着虚拟偶像演唱的流行曲,街头行人戴着耳机,沉浸在私人化的共感娱乐中。但暗流已经开始涌动。

    吕睿没有重建工作室,也没有注册新项目。他在旧城区租下一栋废弃电影院,亲手刷墙、铺地板、安装设备。门口挂起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欢迎来此,讲一个没人听过的故事。”**

    第一天,无人问津。

    第三天,一个流浪汉推门进来,说自己曾在地震废墟下活了七天,靠回忆母亲做饭的味道撑过来。他戴上设备,讲述那段记忆时,眼泪顺着脸颊滑落。放映结束后,全场寂静。然后,坐在角落的一位年轻女孩站起来,哽咽着说:“我妈妈死于那场地震……我一直以为她抛弃了我。但现在我知道,她一直在等我回家。”

    第五天,一位退休教师带来她学生们的日记片段,关于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性别困惑。她说:“这些孩子不敢说出口的话,我想替他们放一次。”

    第七天,电视台记者闻讯而来,准备做一期“猎奇人物”报道。可当他亲历了一场老兵 PTSD 记忆共感后,镜头再也无法对准“戏剧性场面”。他在直播中断然关掉摄像机,对着观众说:“如果我们不能先学会倾听,就永远拍不出真实。”

    电影院渐渐成了地标。人们开始自发组织“故事之夜”,主题各异:失恋者专场、单亲父母聚会、跨性别者的成长回忆、农民工进城第一夜……没有明星,没有奖金,只有真诚。

    与此同时,Lightwell 公司股价连续下跌。用户开始质疑其商业化共感内容的真实性。一份内部文件泄露,显示公司曾篡改抑郁症患者的记忆片段,用于制造“治愈系短视频”盈利。

    舆论哗然。

    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共感伦理峰会。这一次,吕睿受邀出席,但他拒绝登台演讲。取而代之的是,他提交了一个名为《素人导演合集》的数据包,包含过去一个月在电影院收集的三十七段普通人的记忆叙事。

    会议现场,每位代表都被要求佩戴共感设备体验其中一段。

    日本代表经历了一位独居老人孤独死去前的最后一周;法国代表感受了一个难民儿童穿越地中海时的心理崩溃;美国代表则走进了一名警察在执法瞬间的内心挣扎??恐惧、责任、偏见、悔恨,全部赤裸呈现。

    散会时,全场起立鼓掌。

    三天后,《导演权公约》升级版通过,新增条款明确规定:**任何商业性共感内容制作,必须由至少一名真实记忆主体参与创作全过程,并享有署名权与收益分成。**

    Lightwell 宣布转型,成立“共生内容部”,邀请吕睿担任顾问。他婉拒,只提了一个条件:“你们可以拍电影,但不能再叫‘导演’。真正的导演,是那些愿意袒露伤疤的人。”

    公司最终更名为“叙述者联盟”。

    风潮蔓延至教育领域。多国中小学开设“共感写作课”,鼓励学生记录家人、邻居、陌生人的真实经历。高校设立“叙事伦理学”专业,研究如何避免记忆滥用。

    而在这场变革中心,吕睿始终住在新芽农场的小屋里。每天清晨,他会给那株开花的绿植浇水,然后打开电脑,整理昨夜收集的故事。

    林溪有时会问他:“你不打算写自己的电影了吗?”

    他笑着摇头:“我已经在拍了。每一天,每一场讲述,都是镜头。我只是不再需要摄影机。”

    某个深夜,他独自坐在剧场里,回看一段盲童的记忆影像。孩子从未见过颜色,却用触觉描述了他对世界的理解:“红色是太阳晒在脸上的热度,蓝色是风吹过耳畔的声音,绿色……是妈妈抱我时衣服摩擦的震动。”

    影片结束,吕睿闭上眼,忽然感觉到一阵熟悉的波动??不是来自设备,而是来自内心深处。他睁开眼,望向舞台中央。

    那里站着一个人影,模糊却亲切。

    她穿着白大褂,笑容温柔,嘴唇未动,声音却清晰响起:

    > “你看,他们终于学会了互相看见。”

    吕睿没有起身,也没有呼唤。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直到人影缓缓消散在空气中。

    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下新的问题:

    > **如果你能和过去的某个人共感一次,你会选谁?**

    傍晚,一个小女孩走上台,戴上设备。她说:“我想听听奶奶年轻时的爱情故事。”

    影像展开:1980年代的城市街头,两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穿行梧桐树影,女孩笑得灿烂,男孩偷偷捏了一下她的手,两人撞在一起,摔倒在地,笑声洒满整条街道。

    放映结束,全场安静许久。

    吕睿站起身,轻声说:“有时候,最伟大的故事,恰恰是最平凡的那一刻??当你敢去握另一个人的手,哪怕会摔跤。”

    那天夜里,极光再度亮起。卫星捕捉到的画面显示,螺旋形态扩展成一张巨大的网,覆盖北半球大部分区域。科学家们争论不休,有人提出假说:**“导演之光”并非自然现象,而是全球共感网络达到临界密度后产生的集体意识共振。**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