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25章 再添一员猛将!野心勃勃……(6000字,求月票)
不出意外,姜闻的《太阳照常升起》,还是没能逃过「票房遇冷」的命运。
上映十多天,总票房才勉强突破2000万,单日票房更是直接暴跌到了不足50万。
这成绩对比其高额的制片成本,简直惨得一批。
不过嘛,「扑」也是相对的。
影片早就在坎城卖出了海外版权,成本也早已经收了回来,严格来说算不上亏本。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颇为纳闷。
毕竟这电影既没炫酷的特效,也没震撼的大场面,怎麽就能花了6000万呢?
贴吧里甚至有人给姜闻起了个「超支门教主」的外号,调侃他拍电影永远都在超支的路上。
旁人搞不懂其中缘由,但吕睿却看得门儿清。
在他看来,姜闻拍电影的路数,和王家伟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俩人走的都是「意识流」路线,只是「超支」的原因不太一样。
王家伟的意识流,是连他自己都摸不准方向。
不知道接下来该怎麽拍,没头绪剧情该往哪走,也说不清楚要演员呈现出什麽样的状态……
所以最后只能是一遍又一遍的试丶一天天的磨,直至把时间拖得无限长,成本自然也会跟着暴涨。
可姜闻却不一样。
他拍电影时脑子里的想法太多,像炸开的烟花似的,总是忍不住边拍边改剧情。
明明吕睿早就帮他画好了《太阳照常升起》的分镜图,并且标注好了每一个镜头的角度和节奏。
可他拍着拍着,却把剧本上那些全抛到了脑后,凭着感觉胡乱改动,完全不按设定来。
这就导致他拍戏格外费胶卷。
就比如当初拍《鬼子来了》时,他足足用了48万尺胶片,创下了业内少见的纪录。
尤其是片中那句「大哥大嫂过年好」的经典台词,据传,那位外国演员硬生生拍了100多遍才让他满意。
这般「逮着胶片可劲造」的操作,不超支才怪!
他的才华毋庸置疑,只是这「随性」的拍法,怕是这辈子都改不了了。
反观吕睿,风格却截然相反。
他习惯用数字摄影机,只有在拍文艺片时,为了营造细腻的光影氛围感,才会偶尔用胶片摄影机。
而且拍摄时,他效率也极高,普通镜头通常两三遍就能过。
就算遇到难度大丶演员难找感觉的戏份,也能在十遍以内解决问题,从不会像姜闻那样,在一个镜头上反覆消耗成本。
…
《太阳照常升起》很快定好了办庆功宴时间。
姜闻打来电话,声音带着一贯的爽朗,热情地发出邀请:「庆功宴你来不?」
吕睿这会倒是不忙。
《环太平洋》的前期筹备工作早已拆解完毕,分配给了各个团队。
中科院派来的机器人技术团队已进驻北影厂摄影棚,正拿着机甲图纸与中影丶华宜丶上影丶睿视界联合组建的道具组对接,细化机甲关节的活动结构与材质选择。
上海美院的美术团队则与睿视界的创意组达成了合作,对着怪兽设计稿反覆修改。
吕睿的要求是,从鳞片纹理到肢体比例,都要兼顾视觉冲击力与生物合理性。
就连工程顾问团队也没闲着,正拿着场地设计图,测算摄影棚内搭建巨型机甲模型与模拟城市废墟场景的承重极限,确保拍摄安全。
众人各司其职,将机甲设计丶怪兽建模丶道具制作丶拍摄场地搭建等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根本无需他过多操心。
他这会正准备回家收拾行李,确认没有遗漏后,过两天就会启程出国对接好莱坞特效团队。
此时,他拿着手机,乐呵呵的调侃道:「2000万票房还办庆功宴?」
「嘿?瞅你这话说的!」姜闻立马不服气地反驳,「票房虽然不算多,但海外版权费早就回本了,再说还在坎城拿了奖,怎麽着也得办一场热闹热闹。」
「哈哈,行,今晚我准时过去。」吕睿笑着应下。
「记得啊,可别半路撂挑子!过来我顺便给你介绍个人。」姜闻又补充了句。
「谁啊?」
「你过来就知道了。」
姜闻故意卖了个关子,便挂了电话。
吕睿也没多想,收起手机后便坐上车,朝着家的方向驶去。
车子很快驶离了北影厂。
拐过弯道时,他不经意间透过后视镜,扫了一眼那占地高达数万平方米的巨大摄影棚。
里面此时已经搭起了部分钢架结构,隐约能看到部分城市模型的雏形。
看着这场景,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在吕睿脑海里冒了出来:
「要不,找个合适的地方,我自己也弄个摄影基地?」
这个念头刚一出现,就像泼了油的火苗,瞬间一发不可收拾!
他非常清楚,一个影视公司若是有属于自己的影视基地,那可是有巨大优势的。
首先能摆脱对外租赁场地的限制,不用再为拍摄档期与其他剧组争抢摄影棚,也不用受限于现有场地的规格,能根据项目需求搭建专属场景。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