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生开场放松下来,接下来发挥出最高水平。
陆北顾认真地把十道贴经题的答案都先在草稿纸上写了一遍,确认无误后,誊写到了试卷上。
这个过程没花费多少时间,而陆北顾能感受到,在正前方,有目光始终在关注着他.
不过陆北顾并不好抬头,殿试是有严格的礼制规矩的,若无允许,不得擅自窥探天颜,冒犯君王。
故此,他也只能低着头熬时间,心里也开始琢磨起了昨天的事情。
宋庠已经给他分析了,像是昨天的那种情况,宫内的内侍,为了躲避皇城司必然存在的监视,一般来讲,通常是无法将宫内的信息迅速传到宫外的。
故而哪怕是位高权重如贾昌朝,昨天也同样处于乾等的状态,等待着谋划成或不成,而无法及时从宫中得到消息,他与宫内的联系,不可能如宫外的田况给宋庠送消息那般畅通。
但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贾昌朝必然会得到消息,大概率也就会有后续的谋划出现。
所以陆北顾也不能傻等着,如果等他考完殿试之后,官家下旨给开封府让他按照规矩接受调查,那麽他就得跟着去开封府一趟,到时候该找谁,怎麽说,都是需要提前细细思量的。
而对于陆北顾来讲,他其实反而很期待这次接受调查。
因为在陆北顾看来,贾昌朝的陷害不是没有破绽的,或许对方自觉能够消灭可能存在的人证物证,但他认真推理过后,觉得还是有机会抓住蛛丝马迹来进行反击的。
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开封府得反过来配合他。
说实话,这很难做到。
因为他虽然与包拯见过,但两人其实也谈不上有什麽交情,甚至在热气球一事上,陆北顾对包拯还是有所隐瞒的,所以他完全无法确定开封府主官包拯对他是个什麽态度。
故此,在陆北顾的计划里,就没有把包拯当做他「反客为主」的点。
「好在,还有他的副手王安石。」
陆北顾心中暗暗思忖,到底该如何说动眼下正处于仕途上升期的王安石,来冒着风险帮助他去查此次陷害事件呢?
这位未来的「拗相公」,出了名的不贪财不好名,几乎是个没有弱点的人。
而陆北顾跟王安石的交情,虽然因为青松社的存在,比之他与包拯的交情要好一些,但仅凭交情,是不可能打动王安石的。
想要王安石用其手中的权力帮助自己进行反调查,那麽陆北顾必须要拿出足以打动王安石的东西。
想到这里,陆北顾陷入了沉思.
在他刚想出些眉目时,一阵类似编钟的声响,便响起了。
内侍们开始安静而迅速地将殿内考生的贴经卷子收上去,随后,将墨义的卷子发了下来。
跟宋庠和冯京在考前告诉他的一样,殿试的墨义跟省试的墨义完全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倒不是墨义题目不从《春秋》和《礼记》里面出了,也不是题目难度有什麽明显变化,而是题目形式和考察的主要方向都不一样了。
礼部省试的墨义,主要用意是筛选,所以会专门挑一些幽微深邃的题目来考,考察的是学生的辨析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
而殿试的墨义,则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忠孝仁义」的立场,故而会将《春秋》和《礼记》糅合在一起考,而非分开单独考各自的题目。
譬如第一题,「《春秋》桓公二年载『滕子来朝』,《公羊传》谓『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滕子何以朝之?讥也』。然《礼记》有云『诸侯相见于郄地曰会,莅牲曰盟,未言朝聘之非』。试问滕侯于弑逆之际行朝礼,是尊王耶?是附恶耶?当何以权衡《春秋》褒贬与《礼记》典制之异同?」
这种题目,一点都不难,但考生想要入得官家的眼,就要把「尊王攘夷」这个点死死地抓住。
——因为你得通过这道题的回答,让官家看到你的立场。
若是稍微偏离点,真的在辨析方面着重着墨,亦或是为滕侯回护几句,那就完了,名次指定高不了。
陆北顾脑海中念头转动,很快就定下了「应该深掘王朝正统性与礼制冲突,以「尊王攘夷」为纲,剖解滕侯进退失据之窘」的答题思路。
他提笔写下。
「滕侯之朝,非尊王也,附恶也。《春秋》书『滕子』者,贬其爵也。桓公弑逆,天下共愤,滕侯不讨贼而反朝之,此为认篡弑为合法,《公羊》『讥』之深矣!至于儒者所言乃常礼,然《春秋》有『变礼』,即当非常之时,朝聘之礼即为附逆之证。昔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滕侯维纲不振,故夫子削爵书『子』以诛其心。」
随后的墨义题目,也都是在考察类似的立场。
其中也有宋庠给他准备过的重点,比如「孝」。
「《礼记·檀弓》载『申生受赐而死,臣子之极也』,郑玄注『孝子不陷亲于不义』。然《春秋》闵公二年书『郑弃其师』,《谷梁》讥其『君不君,臣不臣』。若申生处郑伯之境,当守死乎?当抗命乎?试参详二经,明忠孝权变之道。」
这种糅合题,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讲,都是完全陌生的。
因为殿试跟礼部省试不同,很多考生都拥有礼部省试的考试经验,但却没人拥有殿试的考试经验啊!
故而,哪怕从旁人口中听说了,殿试会出糅合题,可究竟出什麽题?怎麽答才是对的?重点思路是什麽?真真就是一问三不知。
再加上殿试跟礼部省试之间的间隔非常短,往往仅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哪怕想要转换思路进行练习,都是不怎麽来得及的。
即便是绝世天才,在这种信息差下,面对头一次出现的糅合题,心里肯定也是犯嘀咕的。
而在这时候,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点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陆北顾不慌不忙,按照宋庠教他的思路,以「经权之辨」破题,书「申生守经得仁,郑伯行权酿祸」。
「申生守死全孝,郑伯弃师逞欲,二者不可同日语。《檀弓》谓『不陷亲于不义』,申生自缢而存父慈之名,此孝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