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演说啥就啥,唉为啥突然就到这儿了?”的懵逼状态。
这就造成了一旦像之前方可以瘫在家里几个月的事发生,SE也就直接进入半残状态。为了尽早开工维持运转,还不得不中途开了个新项目《千秋》,甚至把孙晶连哄带骗薅过来。
这里头当然不是真有什么方可以不能导而孙导经验丰富能导的缘故,该说法纯粹是哄孙晶高兴。
主要是靳茜和方可以想借机通过相对常规简单的拍摄内容,让SE的剧组人员能多接触不同导演的执导风格,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有更立体全面的思考。
尤其看看纯血商业片导演是怎么拍东西的。
先知道方可以的“繁”,再知道孙晶的“简”。
体验过方可以的“手把手执导”,再体验把孙晶的“流水线生产”。
啊什么,还有个王祥?
王祥就算了吧。
不是方可以歧视广告片导演,而是王祥纯粹就是摄像头型风格,主打一个原汁原味,不加滤镜,全靠AI和原图直出。只要我没有审美,就不会被自己的镜头伤害。都这么久了,不能说完全没有进益,只能说生搬硬套,不求甚解。
不说方可以,靳茜都在琢磨着等以后年轻导演多一点,让王祥转行制片算了。至少王祥把控故事与跟人交际的水平是有的。
不然能咋办,都一把年纪了,监视器上的缩写标志他都背不全。
方可以难得在这个世界看了个爽,渡过一个简单美好的夜晚之后,开开心心地登上第二日前往日岛的飞机。
抵达日岛后开始《葡萄》拍摄工作的方可以并不知道,等第一批观众看完《破晓》的反馈和首映式的相关视频通稿发布,网络上比《破晓》本身更先火起来的,是这样的梗:
“沈城导演就电影《破晓》发表评论…”
“幸亏不是他拍《破晓》,我不太需要他来特意照顾我的理解能力。”
“所以他就是考虑到大众理解水平,让嬴政‘不愿做一个不知亲父的畜生’是吧。”
“就是这个人,当年拍霍去病的时候还说不认可小霍这种出道即天才的存在,非要把小霍改编成同甘共苦从底层爬起。应该禁止这种人染指历史剧。”
“啊我知道这个人,他对历史剧所做的,就像我们尊敬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马歇尔正在对第三世界做的一样!”——改编自《破晓》台词。[1]
该梗又很快出现了多种衍生,比如:
“沈城导演……”
“我知道这个人,他对《秦颂》所做的,就和当年胡亥对秦朝所做的一样!”
甚至迅速扩大化:
“XX著名导演曾翻拍过……”
“我知道这个人,她/他对曹雪芹/罗贯中所做的事,就和当年德国对波兰所做的一样!”
……
对此,方可以在听说后也只能感慨一句:
这大概也算是拨乱反正吧。
而方可以的采访片段也没有被错过。
随着《破晓》票房和口碑的节节升高,两人当时对《破晓》的评价画面被不断拿出来调侃。
甚至有好事者故意拼接了两人的采访,非常坏心眼地故意截取方可以偷吃小饼干吃得眼睛亮晶晶的画面;
而沈城则选取其站在大银幕前,拿着话筒高谈阔论的样子,甚至还给他手中P了张长可及地的稿纸。
配字:吃到仙草的你,和毫无品味夸夸其谈的对家。
5G冲浪少女郑书秋第一时间把这个表情包分享给当事人,此时,该表情包的配字已经变成:
“上班摸鱼的你,和长篇大论的领导”
方可以:“我没有在摸鱼。”
郑书秋:“?不打自招?”
方可以:。
大意了。
不过方可以仔细研究了一下,这张截图上自己尚算品貌端正,因为去参加首映式穿戴整齐,精神良好,尤其旁边有一把年纪开始遵守地心引力的沈城对比,形象不至坍台。
于是很快接受了这件事。
就是不知道沈城有没有事。
*
“方导,B组那边柯导又和以撒吵起来啦!”一个当地场务掀开监控室的帘子道。
“来了。”方可以迅速起身,“对了,柯莱特姓贝尔罗斯,不姓柯。”
“斯密马赛!贝导!”
“就不能直接叫柯莱特(Colette)吗?”
“柯、柯蕾托?…斯密马赛方君!”
“……”方可以熟练地躲过对方一鞠躬,“也行吧。”
方可以让摄影陆哥先继续把这一条拍完,等自己回来再看。自己则迅速赶去B组片场。
对柯莱特的叫法这事儿,其实方可以已经纠正过几回,但效果只能说如有。
日岛这里的本地人不知为何,有一部分人熟练掌握多国语言;另一部分人则除了本地方言外,第二母语汉语说得麻麻赖赖,他国语言水平更是鬼斧神工。考虑到本地高考中不包含外语,似乎也情有可原。
于是短短时间,柯莱特在此地荣获雅号“柯导”[2]。
原本倒也没什么,只是每次听到这一声,方可以总莫名有种颈后发凉的感觉,下意识就觉得自己很需要一份“健康保险”,为此,方可以甚至不太敢启用升级版牛马BUFF。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