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66章 权衡利弊
随着陆北顾的讲述,张方平原本疲惫揉着太阳穴的手停住了。
范祥更是早已坐直了身体,眼神从最初的惊异,迅速转为专注的思索。
「你这个方法,可行之处确实不少。」
范祥沉吟片刻,说道:「商人于东京盐铁司的榷货务缴纳现钱作保,此乃定金,亦是筛选,非有实力且笃信朝廷者,不敢轻动。盐铁司按其所纳钱数,结合其选定交割之河北州军路途远近丶风险高低,当场核算并明示其可获之『优增额度』,此额度直接体现于凭证之上,一目了然。此『优增其值』乃取代『入中法』虚估之良方,亦是激励商贾不避艰险丶远输边陲之饵。」
「另外,商人持此凭证,自行雇募船马丶组织脚力,运粮至其选定之河北州军粮仓。交割验收无误后,边军官员出具收据,收回凭证。此环节,边官只需核验粮草成色丶数量是否达标,无需估价,彻底断绝其与商人勾结虚估之可能即便边官凭收据之权勒索商人,也只会给商人造成损失,不会给三司造成损失,贪渎之隙大减。」
「如此一来,三司通过盘活积压陈茶,便能撬动五倍于己的粮草实物入边,而商人凭收据返京,至盐铁司榷货务,立即兑现茶引。此茶引又非昔日遥遥无期丶价值难料的交引,因茶引背后有实茶支撑,且兑付迅速,其价值稳定,中小商人也不易被大商人盘剥.按照这些商人的脾性,也必然会出现大规模茶引交易,陈茶的兑付压力不会特别大。」
「此策若行,河北军粮困局,确实可解。」
这时候,张方平忽然接话说道。
「——但亦有隐患。」
张方平的面色很凝重,他久历宦海,两度执掌帝国财柄,深知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方略。
「此策之精妙,我亦觉耳目一新,但你方才言『只要这些绢丶钱丶茶的总价值,足敷河北粮草所需的五分之一』,此中凶险,你可知晓?」
张方平的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陡然加重:「此策成败,全系于『信』之一字!然『信』如琉璃宝瓶,美则美矣,却也最是易碎!」
张方平伸出两根手指,如同两柄悬在空中的利剑,直指要害。
「其一,『实值』之危!你言『优增其值』,中枢定价。此价,如何定?定低了,商人无利可图,不肯运输;定高了,朝廷负担加重,与昔日虚估何异?且路途远近丶风险高低,如何精确定立?此间分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旦定价失当,要麽商贾裹足不前,要麽朝廷再蹈『入中法』覆辙,背负巨亏。」
「其二,『储备』之虚!你言需公示储备金,安商贾之心。然,用陈茶支付,本质上是将存量之财提前贴现使用,而若公示之储备,仅为应付『河北粮草』一时之需,后续朝廷为解他处燃眉,挪用此储备金中绢帛丶现钱,甚至调用本该用于兑付茶引的陈茶怎麽办?」
「一旦储备名存实亡,或被挪用,或被损耗,届时商贾无货可兑,或兑付大打折扣,朝廷无法取信于人,顷刻之间引券顿成废纸!届时,非但河北粮草断绝,整个东南茶盐贸易,乃至天下商路,都将为之震动!」
「甚至再往后,庙堂诸公是否会为了政绩而层层加码?今日为了河北军需,可以放大五倍,明日为了西北战事,为了赈灾,为了修河是否就会放大十倍丶二十倍?终有一日,国库空虚,引券成废纸,物价飞腾,民怨沸腾。其祸,恐不亚于一场天下大乱!」
张方平一针见血地挑破了两个足以致命的脓疮,定价的精确与信用的绝对可靠。
这恰恰是无解的问题。
因为这背后的根本问题,是人性。
虽然陆北顾这个方法更复杂更难以出现问题,但官吏商人是贪婪的,依旧迟早有一天这个方法会如「入中法」一般被其玩坏,而「储备金」放大信用这种透支未来的方式,更是注定会被朝廷所滥用。
陆北顾心中凛然,张方平不愧是能臣,一眼便洞穿了这「金融创新」最致命的软肋。
范祥沉默片刻,沉声道:「此法是柄双刃剑,用好了,斩断眼前荆棘;用不好,反噬自身,遗祸无穷。」
说穿了,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根植于权力和人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在制度尚不完善的北宋,更显凶险。
「张公洞若观火。」
陆北顾拱手,语气坦诚:「『实值』定价之难,『储备』挪用之险,确是此策命门所在,学生岂敢不知?然世间岂有百利而无一害之法?所有政策可行与否,归根到底都不过是『权衡利弊』四个字罢了。学生以为,此策可以较少之财物,解河北前线诸军州因六塔河决堤而粮草匮乏之急,利远大于弊!」
「至于其中弊端,前者学生以为,可效仿西北盐钞法之成例,由三司依据过往数十年河北各州军粮草市价丶转运成本丶路途损耗等情况,建立一套详尽的核算之数,此数须定期覆核调整。商人选定交割地点后,盐铁司榷货务按此法则当场核算其『优增额度』,录入凭证,三方签押,存档备查。如此,定价虽有弹性,却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可最大程度减少争议,此乃以『明法』定『实值』。
「而后者,一方面可降低倍数,譬如储一放五改成储一放三,以尽量减少风险,另一方面则是只能仰赖张公了。」
陆北顾目光灼灼地看向张方平说道:「张公方才痛斥前任三司官吏挥霍您攒下的家底,致使今日府库空虚,漕运淤塞,此等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学生此策之『储备金』,便如同那汴河之堤,若连此堤坝亦可随意掘开挪用,则我大宋财政,将永无宁日,终至溃决,即便不因此法今日而溃,亦会因它法明日而溃!是以,非刚直不阿之重臣执掌三司,不可行此策!」
(本章完)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