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43章 考前特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于所谓『太学体』文风具体为何,渊源何处,我带你们去藏书楼看一眼,你们便知道了。」
藏书楼矗立在国子监建筑群深处,是一座占地面积极大的三层重檐木质建筑,历经岁月,木色深沉。
楼内很安静,除了负责值守丶打扫此地的两名吏员以外再无他人。
在宋堂的带领下,他们顺利进入其中。
成排的书架整齐排列,阳光透过高窗的格栅,斜斜地洒落下来,在布满灰尘的空气中形成一道道明亮的光柱,无数微尘在光柱中无声地飞舞。
宋堂手脚麻利地从不同书架上抱来几摞书册,堆放在书案上,然后又单独递给他们几卷书。
「这便是石徂徕文集,其文风如疾风迅雷,排奡纵横,立意峻烈,以卫道自任,痛斥佛老,抨击时弊,确有一股沛然莫御之气.当年为矫晚唐五代以来西昆体文风之卑弱浮靡,石徂徕正是以此『险怪奇崛』之貌为武器,欲振聋发聩。」
陆北顾翻开一卷,入眼的文字果然气势逼人,多用奇崛古奥之词,句式短促有力,如刀似戟,充满了对异端邪说的愤怒声讨和对儒家道统的坚定捍卫。
他仿佛看到一位慷慨激昂的儒者,正站在时代的废墟上,挥舞着思想的利剑,斩向一切有害于「道」的东西,这种纯粹而炽烈的精神力量,极具冲击力。
程颢拿起另一卷石介的文集,快速扫了几眼,说道。
「石徂徕之文,如同古剑,锋芒毕露是为了斩妖除魔,守护正道。其根基,牢牢扎在『尊王攘夷』丶『明华夷之辨』的春秋大义之上,其『险怪』,是乱世之中不得已而为之的霹雳手段,是唤醒沉沦的警世洪钟。」
「不错。」
程颐一直对「太学体」不屑一顾,他说道:「反观那刘几,得其形骸,失其魂魄!只学石徂徕用僻典丶造险句丶求惊人之语的表象,却将那『卫道护统』的赤诚之心抛之脑后。」
不过对于对手所使用的「太学体」文风,宋堂也只是让他们略微了解,免得完全茫然无知罢了,并没有深入研究的意思。
「石徂徕之文,知其本末即可,不必深陷其中。眼下要紧的,是这些——」
他指着那些书册。
「这是最近二十年礼部省试的贴经丶墨义题目,若是想在比试中多几分把握,接下来三天,你们需要把这些都过一遍,以做临时加训。」
三人都没有意见,反正就当是为明年的礼部省试做准备了。
而且除了国子监,别的地方也真的很难找到这麽全的题目.市面上刊行的备考册子里面的历年真题,都是参加的举子出来以后凭藉记忆默写出来的,这就难免会有些错漏甚至互相矛盾之处,国子监却是直接从礼部拿的原题。
陆北顾跃跃欲试道:「现在开始?」
难得遇到这麽多原题,可得刷个尽兴才好。
「先答二十年前景佑三年的吧。」宋堂把题目找了出来。
没有多馀的废话,三人立刻行动,坐在一排,然后题目轮流传阅进行答题。
一时间,藏书楼内只剩下呼吸声,以及偶尔翻动纸张的轻响。
时间在专注答题中悄然流逝。
约莫一个时辰后,三人陆续搁笔。
宋堂是「国子监四门助教」,而四门其实就是进士科考的贴经丶墨义丶诗赋丶策论.换句话说,宋堂其实啥都会教。
所以宋堂判卷自然也不成问题。
三人都是举人,而且水平都不低,贴经肯定是难不住人的。
毕竟倒拔题再怎麽玩出花来,那也是从《论语》里面出,论语就这一万多字,倒背如流之后应对起来不成问题。
而墨义,三人或多或少,就都有点问题了。
「程颢,这道题是《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考《公羊传》对此天象异变作何解,其实考官出题的目的是阐释核心『记异』原则为何,并需引何休《解诂》关键注文。」
「你写《公羊传》曰:『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鷁?六鷁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鷁,徐而察之则退飞。』没错,但核心『记异』原则应该是『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强调记录天象异变必依其被感知之先后顺序,以求真实不妄,这个你答得不好。」
见程颢对自己的失误颇为悚然,宋堂继续指点道。
「而且,何休《解诂》于『记异』下注云:『异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此乃理解《公羊》灾异论之锁钥,你没写出来。」
「至于程颐。」
「你这道题答得不对,《礼记·郊特牲》载『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题目考的是此『由辟』何解?郑玄注丶孔颖达疏如何分说?但实际上更需阐明其在『祭统』中之地位,与『报』祭之别何在。」
「由辟」乃极其冷僻的祭祀名目,涉及古代祭祀分类的细微差别。
这道题难度很高,陆北顾答的时候也认真回想了片刻,要不是之前白沙先生特意讲过,他估计也栽了。
「你写的是郑玄注『由,用也。辟读为弭,谓弭灾兵丶远罪疾也。』孔颖达疏『有由辟者,谓用此祭祀,以弭止灾兵罪疾之事。』这部分答得都没问题,后面写的『其在祭统中,与『祈』丶『报』并列』也对,但最后『由辟』与『报』祭的区别辨析,你写的不清楚。」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由辟』专指为消弭已生或将生之灾祸,如兵灾丶疾疫等而举行的祭祀,重在『弭患』;而『报』祭乃因神已降福泽而答谢,重在『酬恩』。」
「至于陆北顾。」
最后,宋堂的目光落在陆北顾的答卷上,他沉默地看了片刻,指着其中一句:「这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义以为纪』此段,你引郑玄注『纪,纲纪也』,无误。但后文你写『以正君臣,以笃父子』,言其『虽为小康之制,亦不失人伦之根基』,此论不算稳妥,应该在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