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2章 陆北顾的《六国论》【求月票!】  大宋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02章 陆北顾的《六国论》【求月票!】

    「《六国论》。」

    「泸州合江县,陆北顾。」

    「六国覆灭,世皆咎其赂秦。然秦得天下而失之愈速,其故安在?曰:制也。

    昔者,秦僻居西陲,六国弃卫鞅如敝履,然孝公用其制,裂阡陌,立军功。匹夫斩首一级,则爵显于庭;刑徒陷阵一呼,则籍脱于簿。秦民见战如贾人遇市,闻鼓如佃农望秋,故韩魏折脊而献地,赵楚裂裳而求和。此制之利,在合君民于杀伐。

    彼六国卿大夫,仍守井田如守祖茔,视变法若睹洪灾,是以苏秦空佩六印,吴起客死异乡。六国岂无干将?制锁其锋也。

    然法无万世之利,制亦因时而变。昔白起坑赵卒,人只谓其暴;而王翦求田宅,世反讥其贪,岂是王翦不知灭国有不世功耶?盖因军功之制如湍流,可载舟于激险,必覆舟于平川。

    六国在,则首级可索于外;天下定,则祸患反生于内。及至陈涉揭竿,章邯竟释骊山刑徒以战;项梁举义,王离犹困长城戍卒未归。贾生谓『攻守之势异』,于此观之,岂虚言哉?

    嗟夫!人议封建,多慕三代之旧。昔周封诸侯,其衰也,诸侯强而王室弱;秦废封建,其亡也,戍卒叛而郡县散。故制无绝对,惟适者存。

    裂旧制则锐,守旧法则僵;聚民力则强,竭民力则亡。

    后世变法者,可不慎欤?」

    陆北顾的这篇《六国论》,在开篇第一句,他便抛出了一个与主流观点截然不同的论断。

    在众人纷纷讨论「赂秦」或「抗秦」之时,他选择了一个鲜有人提及的角度——制度!

    其中一位老儒先开口道:「此文以『制』为眼,开篇如龙,所谓『秦民见战如贾人遇市』之喻相当贴切,尽显商君法之机枢。至于中篇,尤妙在『湍流覆舟』一论,将王翦求田丶白起坑卒诸事串作珠链,照见秦军功制崩坏之必然。」

    「而后篇观『戍卒叛而郡县散』,念及开篇铺陈军功之利,方才如见秦卒争赴疆场,却陡闻阿房焦土之息,实在是令人不得不精警于『裂旧制则锐,守旧法则僵』,如此结尾可谓洪钟大吕矣!」

    「陆北顾此文虽文采斐然,但论调偏激。」

    有位先生拧着眉头说道。

    实际上,哪怕心中不喜,他也不好说陆北顾这篇文章文采不好。

    因为「可载舟于激险,必覆舟于平川」以及「六国在,则首级可索于外;天下定,则祸患反生于内」这种文字质感极佳且气势极为磅礴的句子,都是明摆在眼前的。

    不管多不要脸的人,都没法睁着眼睛说瞎话。

    所以,只能从论调来攻击。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此乃自西汉贾谊《过秦论》开始便有的公论他却另辟蹊径,大谈制度之弊,甚至隐约推崇秦制,未免有哗众取宠之嫌。」

    马上有人反驳道:「此言差矣!」

    「文章贵在合适之新意,若人人皆如《过秦论》一般言赂秦之弊,岂非陈词滥调?况且这文章里面也没有推崇秦制,陆生只是从制度入手,剖析六国何以不能变法自强,秦国又为何因不能再次调整制度而灭亡,所言正是切中要害,理据极为完整。」

    说到这里,他们争执的其实已经不是陆北顾这篇《六国论》的事情了。

    「要我说,这话荒谬!」一位身着靛蓝直裰的先生很不满,「六国败亡分明是合纵之失,与制度何干?」

    「制度若是没关系,那为何」

    几位先生不约而同望向东北方向——那里是开封所在的方位。

    十二年前的庆历新政,虽如昙花一现,却在士大夫群体中留下了深深的裂痕,有人支持新政,自然就有人反对新政。

    文中那句「视变法若睹洪灾」,何尝不是暗讽当下?

    而随着范仲淹的离世,这场大宋部分有识士大夫企图拯救危局的行动,也成了许多人心里永远的遗憾,或者说伤痛。

    正因如此,当「是否应该根据时局需要来进行制度变革」这个话题被提出时,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争议。

    别地方不好说,但在大宋绝大多数地方的州学或者县学里,支持庆历新政的学官,肯定比反对的学官要多。

    ——因为范仲淹真的给了他们赖以谋生的职位!

    「诸位,今日只论文章,不论朝政。」

    李畋见他们吵的不像样子,轻咳了一声提醒道。

    白沙先生既然发话了,他们也都理智了一些,开始就事论事。

    有人说道:「苏辙之文稳重,方渭之文华丽,而陆北顾之论虽剑走偏锋,却自成一家之言。若论第一,恐怕还是要在苏丶陆二人之间抉择。」

    「我倒是觉得方渭写得好,既然各有各的想法,那便投票吧。」

    因为每人只能投一票,所以除了江子成以外的八人投得很快。

    方渭2票,苏辙3票,陆北顾3票。

    州学先生们都看向了江子成。

    江子成沉吟片刻,说道:「苏辙之论,如老吏断狱,稳中求胜;陆北顾之论,如利剑出鞘,锋芒毕露。然史论之道,贵在发人深省,陆生此文,虽非完美无瑕,却足以令人深思,深思之后更是难免有些感怀我这票便投给陆北顾了。」

    其中意思再明显不过,每个人的观点喜好都不同,有人认为苏辙文风稳健丶立论扎实,合该拿第一,也有人更觉得陆北顾观点独特丶文辞犀利,同样也该拿第一。

    但江子成一方面是泸州州学的教授,同等条件下肯定想让自家的新生拿第一,另一方面又实在感念范仲淹,内心里支持庆历新政,所以权衡之下,他就更倾向于陆北顾了。

    见他们都讨论好了,李畋也没有什麽意见。

    结果已定,江子成直接宣布了排名。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