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从三门走到膳房门外,裴照野才将她放下来,骊珠有些意外。
    裴照野一边挽袖子一边道:
    “裴家这膳夫十几年了还是老一套,那几个菜没什么好吃的。”
    “你要亲自下厨呀?”
    他从膳房里端了叠糕点给她垫肚子,回头却见她用一种格外怀念的目光望着他。
    怀念?
    他下个厨,她怀念什么?
    “有什么想吃的?”
    骊珠接过糕点,抿唇笑道:“是你做的都可以。”
    裴照野盯着她。
    从哪儿学的,嘴这么甜?
    自从前世裴照野死后,她已许多年没尝过他做的膳食。
    趁他下厨的功夫,骊珠也没闲着,她让人将昨夜没看完的册子搬过来,在这里继续看。
    “……公主可是在疑惑,为何这位施照施大人明昭十四年还是督邮,明昭十六年就变成县君了?”
    骊珠抬起头,这才发现顾秉安不知何时也来了。
    见骊珠看过来,他刚要恭敬见礼,就被骊珠拦下。
    “你说,为什么?”
    顾秉安微笑:“因为咱们这儿有两位施照。”
    骊珠恍然,又拿着册子问他:
    “这上面记载,明昭十五年,这位施照大人贪了五成的河堤款,我依稀记得明昭十六年各地洪灾不断,灾民无数,光是为了赈灾,朝廷就花了四十万钱,还有两百石粮,但我印象中,需要赈灾的几个郡县里,却没有伊陵郡,这是为何?”
    修河堤的钱被贪了,遇上发大水却没有灾民,这倒是奇事。
    听了这番话,顾秉安的神情有显而易见的意外。
    “四五年前的事,公主竟记得这样清楚?”
    长君插话:“莫说四五年,就算是十四五年前,只要公主看过的文书卷宗,都是十行俱下,过目不忘。”
    顾秉安抬眸飞快的瞧了骊珠一眼。
    他幼时在乡学开蒙,曾见同窗之中不知何日开始,多出了几个女娃。
    一问才知,那年明昭帝特许清河公主入兰台,由当朝太傅亲自开蒙,上行下效,不少家里宽裕的乡里百姓以此为例,提着束脩,也要送自家女孩进学。
    虽然这些女孩,大多也只在乡学待到十岁左右,读过几本《诗经》《开蒙要训》之类的便放回家。
    但在当时,民间也是议论纷纷,闹了好一阵风雨。
    顾秉安当时还听同窗议论:
    公主若想开蒙,找个老师在自己寝殿内随便学学不就行了?
    入兰台,拜太傅为师,竟同皇子一个待遇,更古未闻啊。
    就连他,当时也无不嫉妒地想:
    这么厉害的大才去教一个公主,岂非杀鸡焉用牛刀?
    没想到是他见识短了。
    四五年前的政务,随便一提便记得如此清楚,这位公主在兰台,学的恐怕并不比那些太学里的学生浅。
    “伊陵郡那年,的确有三县河道决堤,受灾百姓上万之众。”
    “上万?”骊珠错愕。
    “没错,”顾秉安看了一眼那本册子,“公主若再往后翻,说不定还能找到一笔记录,是督邮在裴府设宴,款待鹤州刺史的记录。”
    骊珠立刻翻了翻,果然在后面看到了鹤州刺史的名字。
    一州刺史,赴宴和有监察之职的伊陵督邮秘会,受贿一千金。
    “那此事郡内是如何解决的?”
    “上万的灾民,如何解决?大灾之后,这些百姓家中财帛存粮荡然无存,便只能卖田卖身活命,田落到豪族手中,良民变成家奴佃农,但豪族也吞不下如此数量的灾民,于是便有了暴乱——”
    顾秉安眸色凝沉,神情间似有隐痛。
    骊珠忽而明白了什么,朝膳房里瞥去一眼。
    灶火炽烈,年轻匪首立在大火前,神色从容地掂着铁锅。
    丹朱在底下替他添柴拉着风箱,不小心火太大,撩到了他一点发尾,裴照野冷睨了她一眼,丹朱拍着大腿哈哈大笑。
    “明昭十六年大灾,明昭十七年,虞山建起了红叶寨。”
    骊珠收回视线,静静看着他:
    “所以,鹤州一带最大的盐枭,就是你们。”
    除了贩运私盐,骊珠想不到第二种办法,能在不造反的情况下养活这么多的灾民。
    闻言,顾秉安终于缓缓抬眼正视眼前的公主。
    他拱手行了个大礼:
    “当时生死存亡之际,为求生存,实属无奈,在下略读诗书,亦在县内官衙当过几年小吏,明白盐铁官营,实是关乎举国存亡的大计!若得一条生路,我等又岂会做这种刀口舔血的行当?”
    骊珠没料到他会说出这番话。
    之前听他言谈,多是温文尔雅的样子,这还是她第一次见他咬字铿锵,语调决然的模样。
    她扶了扶他的胳膊:
    “你先起来……”
    “公主!”顾秉安却反过来握住骊珠的手臂,“您在红叶寨这些时日,可曾见过红叶寨的山匪打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