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0章还是有例外的人的  还写什么歌,快进到不要笑挑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暂来华,在北京停留过两天,期间参加了一场小型音乐人交流会??恰好有林骁出席。

    阴谋的轮廓,一点点浮现。

    直播最后,夏深轻轻按下一个琴键,开始了那首尚未命名的作品。

    这一次,歌词完整了。

    《太平洋的另一边》

    > “行李箱轮子碾过凌晨三点的地砖

    > 海关章盖下时像一封拒收的信函

    > 我说着最标准的发音 却像在模仿语言

    > 像故乡的孩子 忘记了怎么呼唤

    > 有人问我为何不笑 像节目里那样灿烂

    > 可眼泪流在心里 比笑声更真实滚烫

    > 当世界要求我表演 才算存在感

    > 我宁愿沉默 在角落把歌写完

    > 太平洋的另一边

    > 是否也有个人 对着月亮轻声唱

    > 不为千万掌声 只为不遗忘

    > 自己最初的模样……”

    歌声落下时,直播间人数已突破一千两百万。评论区一片寂静,几秒后,第一条留言缓缓浮现:

    【我错了。】

    紧接着是第二条:

    【原来这才是真相。】

    第三条:

    【对不起,我不该只看热搜就judge一个人。】

    一夜之间,#夏深不是抄袭#登上热搜榜首,转发量破亿。曾经攻击他的营销号集体删文,林骁的社交账号被扒出大量黑历史:篡改他人DEMO、剽窃创意、打压新人……舆论彻底反转。

    而就在所有人以为风波结束时,斯皮德的YouTube频道更新了一条新视频。

    标题是:《My Brother’s Song》

    画面一开始,是他独自坐在LA的阳台上,手中拿着一把木吉他。他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拨动琴弦,弹起了《太平洋的另一边》的前奏。

    然后镜头切换??世界各地的街头艺人陆续加入:东京地铁口的小提琴手、巴黎塞纳河边的萨克斯演奏者、伊斯坦布尔广场上的鼓手、开普敦贫民区的孩子们用手拍打铁皮箱打出节奏……

    最后,镜头回到夏深在北京的工作室。他抬起头,望向窗外,仿佛感应到了某种遥远的共鸣。

    斯皮德的声音响起,用中文一字一句地说:

    “这首歌,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所有在异乡寻找归属的人。”

    视频发布十二小时后,播放量突破两亿,成为全球热议话题。BBC专门撰文评论:“这是一次由真诚驱动的文化共振,而非刻意策划的‘输出’。”

    一个月后,夏深宣布将《太平洋的另一边》作为新专辑的主打曲,收益全部捐给国际流浪艺术家扶持计划。同时,他与斯皮德联合发起“无声对话”全球挑战赛,邀请不同语言、种族、身份的人们尝试用非语言方式完成一次深度交流。

    第一组参与者,是一位中国聋哑舞者和一位叙利亚难民儿童。

    他们用手语、绘画、肢体动作共同完成了一场五分钟的即兴表演。全程无言,却让无数人泪流满面。

    与此同时,国内某综艺紧急联系周雨萌,希望邀请夏深担任音乐总监,并承诺“完全尊重艺术创作自由”。

    她笑着回了一句:“他现在不接通告。”

    真正让夏深感到释怀的,是一个雨天的下午。他路过一家小学门口,听见几个孩子背着书包哼唱:

    “行李箱轮子碾过凌晨三点的地砖~”

    他停下脚步,怔在原地。

    其中一个小女孩注意到他,跑过来仰头问:“叔叔,你是夏深吗?我妈说你是真正在用心唱歌的人。”

    他蹲下身,认真点头:“我是。”

    “那你还会写更多这样的歌吗?”

    他笑了,伸手轻轻揉了揉她的头发。

    “会啊。”他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

    那天晚上,他又打开了斯皮德的信,读到最后那一句:“无论发生什么,请继续唱歌。”

    他拿起笔,在信纸背面写下回复:

    > “兄弟,

    >

    > 我没哭。

    >

    > 因为我已经在路上了。”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