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2章 毫无破绽的包拯  大宋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12章 毫无破绽的包拯

    眼看着事态几乎就要到了大宋江山危如累卵的地步,开封知府王素马上跑去禀告宰执们,而宰执们选择绕开了狄青和王德用这两个武人枢密使,把枢密副使王尧臣叫了过来闭门开会。

    当时刘沆建议马上抓人,但文彦博比较冷静,他召集宰执们商议之后并没有马上抓人,而是进行了核查,发现这件事完全是诬告,虚惊一场。

    于是宰相们再次商议后,写文书,将诬告之人当众处决,以震慑心怀不轨之徒。

    而后,最有意思的环节来了。

    仁宗清醒之后,刘沆偷偷对仁宗说,是文彦博要搞宫变不成才杀人灭口。

    显然,刘沆利用了仁宗对于十馀年前参与「庆历宫变」的四名士卒全部被杀没有留下任何口供的心理阴影,试图挑起仁宗对其他宰执的猜疑之心。

    而嘉佑元年的这次诬告事件,怎麽看,从头到尾都透着诡谲。

    从事实上来讲,禁中士卒的军心,在仁宗病重的那段时间确实不稳,而作为官家耳目的皇城司几乎没有半点察觉,是真的察觉不到,还是已经失控了?

    毕竟,史志聪任「内副都知」,作为内侍省的大宦官,直接管辖独立于三衙之外的皇城司的日常事务,而皇城司的职责就包括了宫门启闭丶禁卫调度丶宫禁安全及监察百官动向。

    而史志聪怎麽做的?

    文彦博要求史志聪每日向中书省汇报仁宗病情,史志聪起初以「禁中事严密」为由拒绝,后来推脱不得,不单是汇报仁宗病情,乾脆宫门下锁的决定权这种关键权力都一并交给宰执们了。

    对于宰执们来讲,这当然是好事,免得有武人兵变,若是一旦仁宗驾崩,也可以马上控制禁中,迎赵宗实登基。

    但醒了之后的仁宗怎麽想?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极为扑朔迷离,仁宗已经起了罢相的心思。

    还好枢密副使王尧臣当时心眼多,作为跟文彦博丶韩琦丶包拯的同届进士,他悄悄提醒文彦博让刘沆在文书上也签名,并且把原件保留了下来,文彦博这才得以洗脱罪名。

    不过,经此一遭,文彦博和刘沆也算是彻底撕破脸皮了。

    陆北顾点点头,恭敬道:「学生知道了。」

    他略一沉吟,又问道:「那恩师在庙堂之上,可有不睦之人?学生初涉此地,定当格外小心谨慎,留意言行,免得无意间给恩师惹来麻烦。」

    赵抃捋须,坦然道:「你是聪明人,为师也没什麽好瞒你的。若论私仇,确是没有,但公怨麽」

    他顿了顿,说道:「倒是有两位,一位是刘沆,另一位则是知谏院的范镇。」

    陆北顾的脸上露出探询之色:「哦?敢问恩师,这公怨因何而起?」

    「皆因这御史台的职责所在。」赵抃解释道,「先说与刘沆的纠葛,根源在于他本人便与御史台势同水火。」

    「这又是为何?」陆北顾追问。

    「当年他主持温成皇后(张贵妃)丧仪,因行事不够检点,被天下人讽为『刘弯』——市井间称卖棺材者为『弯』,暗指其从中渔利。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御史台职责所在,自然群起弹劾。」

    赵抃叹了口气,接着道:「刘沆岂是忍气吞声之辈?今年狄青狄枢密因御史弹劾罢官一事,他便借题发挥,向官家上奏,说什麽『御史私下结党,利用职权罢黜陛下的将相,削弱陛下爪牙,恐有不可测之阴谋』。这话的后半句,可真是戳中了官家当时的心事。」

    「如此指控,分量极重啊。」陆北顾了然。

    「正是。此等大帽子扣下来,我等岂能坐视?当时御史中丞张昪丶侍御史范师道,与我一起,连上十七章奏疏辩驳,如今刘沆因诬告之事,已是罢相在即了。」

    赵抃语气平静,并无得意之色,显然有些话他没往深里说。

    那就是.代价呢?

    宰相,终归是宰相,就算被弹劾下去,御史台也不可能毫发无损。

    「那与范谏院的矛盾呢?」陆北顾继续问道。

    「与范镇的不睦,缘由有二。」赵抃条理清晰地说,「其一,御史台与谏院同为言路,职能相近,这『台谏之争』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天然就容易生出龃龉。其二嘛范师道和为师曾弹劾过范镇阿附前宰相陈执中。」

    正所谓恨屋及乌,陈执中致仕后,人走茶凉,凡与其亲近者,难免被清算。

    范镇确是陈执中与庞籍提拔起来的,他与王逵的境遇,从缘由上来讲并无二致。

    「只不过范镇其人,品行为人还是相当不错的。」赵抃语气带着一丝公允,「或者说,能在言官位置上坐稳的人,品行都不会太差无论是出于本心还是为了立身,身为言官,首要便是自身无懈可击。」

    这话没错。

    不贪财货,慎交朋党,这都是为了免于被人扣上贪墨结党的帽子。

    一旦沾上这等污名,作为言官的立身之本就荡然无存了,所言所行,皆会被视为收了钱财替人张目,或是为朋党私利发声,再无人信服。

    而包拯,其实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包拯的弹劾之所以能无往而不利,就在于他真的做到了持身以正,别人找不到他任何把柄,完全就是毫无破绽。

    毫无破绽到了什麽程度呢?

    好歹赵抃还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而包拯不仅不与人交往,不接收任何私人信件,甚至连亲戚都统统断绝往来,衣食住行比市井百姓还节俭。

    在大宋的庙堂里,不乏有人弹劾包拯与文彦博丶韩琦结为朋党,包拯是在替两人攻击他们庙堂中的敌人。

    但是没用,因为没有任何证据。

    平常包拯根本不跟文彦博和韩琦有任何公务之外的私人接触,甚至公务接触都在能避则避,实在避不开,那也是大门敞开,于众目睽睽之下对话。

    君子论迹不论心,包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