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1章 168高平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71章 168高平

    高平(宁夏固原)建城,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就在高平。

    高平川原属安定郡,东晋初年,前赵皇帝刘曜划出高平川置朔州,自此,高平与安定并立,二者以六盘山为界。

    十二年前,即义熙三年(407年),赫连勃勃在高平叛秦自立,部众都劝说赫连勃勃以高平为都城,但为赫连勃勃所拒,并提出游击战略,但仍是以高平川为根据地,四面出击。

    直至义熙九年(413年),赫连勃勃决定兴建统万城,历时六年,于义熙十四年(418年),也就是去年,才得以竣工。

    同年,赫连勃勃正式定都统万城,自己则进驻安定,窥视关中。

    也就是说,满打满算,胡夏建都统万城,其实也只有一年时间,长期以来,高平川才是赫连氏的根基,这里是他们的龙兴之地。

    所以,当赫连定带着残部逃回高平川,才能轻易得到高平川各部的支持,迅速站稳脚跟。

    说来可笑,赫连勃勃费劲建起统万城,还没有来得及莅临国都,接受群臣的朝贺,便殒命于泾水之畔,而那座号称坚不可摧的雄城,也被拓跋嗣轻易攻占。

    赫连定登上高平城楼,他已决意坚守城池,不会再犯赫连璝的错误,放弃高墙,而与鲜卑人浪战。

    但,自己真的能守住高平吗?

    巡视一圈后,赫连定的神情越发凝重,他重重拍了下栏杆,懊恼道:「若是固守统万城,寡人自当高枕无忧!」

    念及此处,赫连定对赫连璝的怨恨再上一层,虽然人已经死了,但赫连定尤不解气,心里想着此战若能得胜,必向刘义真讨要大嫂叱干玉兰。

    与此同时,一里之外,拓跋嗣登高远眺城池,笑道:「见识过统万城的雄伟,再看眼下的高平城,只能算断壁残垣。」

    这话略显夸张,尽管高平城年久失修,但城墙至少是完整的,并没有出现缺口。

    拓跋嗣如此贬低高平城防,其实是在给众人鼓劲,让他们不要因为攻坚而畏难。

    这支西征的魏军以骑兵为主,善于野战,但如果强攻城池的话,确实并非他们的长处。

    「陛下,臣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我军固然骁勇,可若是驱使将士攻城,无异于舍长取短。」随驾西征的安同忧心忡忡道。

    这也正是拓跋嗣烦恼的地方。

    「如果不是刘义真杨羊增援高平,此战又怎会如此艰难,奚斤误朕!」拓跋嗣的笑容已经消失,他气愤不已。

    其实,拓跋嗣说的倒也不无道理。

    假如外无援军,光是死守,肯定守不住的,赫连定或许会趁魏军立足未稳的时候,突然杀出高平,企图打拓跋嗣一个猝不及防。

    但是,由于河洛战场过早的分出胜负,让刘义真能够抽身干预魏夏之战,赫连定自然可以一门心思地守城,不必冒险浪战。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劝慰拓跋嗣。

    就在局面僵住时,安同第三子安颉突然出列,拱手道:「启奏陛下,臣观高平城小,恐怕难以容纳夏国牲畜丶妇孺,如果能够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处,臣以为,赫连定必然相救。」

    拓跋嗣闻言,双目一亮,他继续俯瞰高平城,发现城池确如安颉所言,有些狭小。

    「安卿所言甚是!」拓跋嗣很喜欢安颉,此人刚正不阿,有勇有谋,是安同诸子之中最像父亲的一个。

    当然,这得益于安同的家教甚严,尽管安同游商出身,但清廉如水,至少现在的他确实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记载的不法之举,那都是晚年犯下的错误。

    安同清廉的程度,常人难以想像,其长子安屈曾为太仓令,由于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安屈偷了几石太仓的粳米,想要奉养父母,被安同知晓后,奏请处死安屈,幸得拓跋嗣宽宥,这才免于惩罚。

    拓跋嗣的目光从安颉的身上移开,问群臣:「众卿以为,夏人的妇孺丶牲畜藏于何地?」

    安同闻言,转身指向南方:「应在六盘山。」

    说罢,安同拱手道:「启奏陛下,臣年轻时,曾途经六盘山,此地沟壑纵横,想要找到夏人妇孺丶牲畜的藏身之处,恐怕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早年行商的经历,确实给到了安同很多帮助。

    六盘山是秦岭山系北端的余脉,与陇山相连,全长二百六十多里。

    「虽然是件难事,但也要比攻城更容易。」拓跋嗣说罢,当即下令道:「传朕旨意,派遣哨骑深入六盘山,搜索妇孺丶牲畜,确认其行踪后,不可打草惊蛇!」

    显然,拓跋嗣很担心妇孺被惊动,会继续向南迁徙。

    六盘山已经是晋丶夏的疆界,再往南方,便是进入了安定郡,那里是东晋的势力范围。

    「臣领命!」众人异口同声。

    只要找到妇孺丶牲畜,就算赫连定视若无睹,他麾下的将士也难以做到无动于衷,因为那群人里面就有他们的父母妻儿丶兄弟姐妹。

    到时候魏军作势要将这些人押走,高平城内必定沸反盈天。

    赫连定压不住将士的不满,只能出城,否则他的下场只怕比赫连璝好不到哪里去。

    拓跋嗣的命令不止于此,他需要掩人耳目,不让赫连定发现自己的真实意图:「自今日始,打造攻城器械,押解俘虏填埋护城河,做出强攻高平的架势,以蒙骗夏虏。」

    至于俘虏的死伤,拓跋嗣才不会在乎。

    统万城一战,魏军抓了二万俘虏,但魏军自身只有三万骑,如果是拓跋珪带兵,考虑到还要深入高平川,也许他就会将夏军俘虏活埋,免得成为己方的负担。

    既要拿军粮养着他们,又要分兵看管他们。

    但拓跋嗣不是拓跋珪,他干不出杀俘的事情。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