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意味。
会读书的便考明经科,会算术的便考明算科。
会做事的考秀才,懂法的考明法。
另外后世的乡试丶县试丶解试这些,唐朝虽然有雏形了,可还不完善。
一直到李治开始改革,才逐渐的完善流程,到明清便固定下来了。
不过今年是来不及了,明年倒是可以试试。
「还有明算科,考的是数学,比如《九章算术》里的题目,这科最公平,也最容易防作弊,因为数学这东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算错一步就是错,绝不能含糊,咱们可以让阅卷官按步骤打分,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这样既公平,也能看出考生的真本事。」
大唐科举分为六科。
唐朝科举不同于后世,唐朝科举常设的有六科,秀才丶明经丶进士丶明法丶明字丶明算。
秀才科,隋唐科举最高难度科目,要求通晓方略策五道,全通为上上等。
明经科,考核《礼记》《左传》等儒家经典,采用帖经考试形式,需在十条经文空缺中填对六条方可及格。
进士科,注重诗赋与时务策写作,但这一科,李世民似乎并不重视,历史上记载,贞观年间进士科登科人数少之又少。
明法科,考查律令条文,专门培养司法专业人才,一般考上后,都是去刑部,若是有背景的便去大理寺。
明字科,考核文字理论与书法技艺,涉及《说文》《字林》等典籍。
最后一个明算科,那就无需多言了,考的就是数学。
这在温禾看来,才是最难的。
因为数学不会骗人,不会就是不会。
「另外臣以为,科举之后应该再加一项殿试,陛下召见六科考试优异者,亲自策问出题,最后每一科取最优异者,为状元,随即当场封官,以此来激励士子。」
「殿试?」李世民觉得新奇。
「朕记得晋武帝曾亲自诏问阮种,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可有此事?」李世民朝着马周看去。
马周点头应道:「确有此事。」
李世民沉吟片刻后抬眼:「你把这些法子整理成札子,明日朝议时当着文武百官奏报。」
温禾刚松下的肩膀瞬间垮了,原本还带着几分得意的脸垮得像被霜打了的秧苗,他扯了扯嘴角。
苦着脸躬身:「微臣遵旨……」
话虽应着,心里却早已把李世民翻来覆去吐槽了八百遍。
早朝要寅时起,从高阳县府赶到大兴宫得走半个时辰,站在殿里听那些老臣扯东扯西能站到日头高升,他这十一岁的小身板哪扛得住?
他以后长不高了咋整!
李二,你大爷的!
这句腹诽几乎要从牙缝里漏出来,亏得他还记着上面坐着的是李世民,才没将这句话说出来。
李世民瞧着他那副生无可恋的样子,眼底藏着笑意,故意板着脸补了句:「明日不准迟到,朕会让人在殿门等着查你。」
温禾心里哀嚎一声,只能硬着头皮应下。
回到府里挑灯写札子,写着写着就忍不住打哈欠,最后还是阿冬端来一碗热姜汤,才勉强撑着把细则一条条写清楚。
后面还补充了一些细节。
比如「誊抄吏员需提前报备身家丶阅卷时需三人同堂」。
翌日天还没亮。
温禾就起来了,迷迷糊糊套上官袍,嚼着芝麻饼往太极宫赶。
到了殿外,果然看到了高月。
「温县子来的早啊。」他笑着迎了上去。
温禾和他乾乾的笑了两声,没有说后,跟着他去了一旁的偏殿
等文武百官到齐,朝会正式开始。
明黄的龙椅上,李世民神色威严,目光扫过殿下众人,沉声道:「民部先奏。」
窦静上前一步,捧着帐册躬身道:「启禀陛下,去岁国库共盈馀粟米三百八十万石丶绢帛二十万匹,如今府库充盈,足以支撑边境军需与春耕赈济。」
殿内众人闻言皆面露喜色,李世民微微颔首:「做得好,春耕之时,务必确保各州粮草按时发放,不可误了农时,另外还警惕今年关中旱情,去岁冬日关中雪少,朕不禁心忧。」
「臣遵旨!」窦静闻言退下。
随即李靖出列,语气多了几分凝重:「陛下,边境传回消息,突厥颉利可汗近期频繁调动部落,似有南下之意,不过其麾下几个小部落与颉利生了嫌隙,已暗中派使者来长安,愿归附大唐,请求陛下庇护。」
李世民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沉吟道:「颉利野心不小,却也忌惮我大唐实力,暂且按兵不动,先安抚归附的部落,再派使者去突厥探探虚实。」
「礼部可先派人接洽,让他们的首领到长安来见朕。」
「臣遵旨!」
温禾站在官员队伍的最后排,踮着脚才能勉强看到殿内情形。
听着六部的汇报,不知不觉就开始走神,目光飘到殿外的廊柱上,琢磨着那上面的雕花到底是龙还是麒麟。
就在这时,李世民突然咳了一声,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停顿:「春闱将近,科考人选之事,朕思来想去,终于定下了考功员外郎……温禾。」
「温禾」
二字落下,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众臣齐刷刷转头,目光落在最后排那个小小的身影上,满脸都是难以置信。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