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一章 太子监国第二铁律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乾熙帝嘴上说是静心祈福,但是京城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最快更新小说就来e77  而对于隆科多的求见,他也没有拦着。  只不过当隆科多见到他的时候,乾熙帝穿着一身素色的道袍,很是给人一种清心寡欲的感觉  风穿洞而过,如诵读声绵延不绝。  千灯原野上空的云层尚未散去,那由千万面孔融合而成的赵念之影静静悬于天际,仿佛在等待什么。谢婉儿仍立于自己的碑前,手指轻抚石面,嘴角含笑,却忽然察觉脚下微震。她虽目不能视,但多年来与碑林心意相通,早已能从地脉波动中感知异样。  “来了。”她低声说。  话音未落,第七十三号碑骤然亮起,不是暖红,也不是金光,而是深邃如夜的蓝。守碑人远远望见,惊得跌坐在地??此色从未现世,据传唯有“记忆回流”之时方会显现。紧接着,其余碑石逐一响应,蓝光如潮水般自中心扩散,整片原野陷入一片幽静的辉映之中。  与此同时,南方海域吕宋岛海塾内,林晚晴正带领学生分析最新一批浮现的发光碑文。突然,所有碑面同时闪烁三次,随即浮现出一段前所未有的铭文:   “当执灯者不再需要灯,   便是新火将燃之际。   唯有一问未解:谁来点燃第一盏?”  她心头一震,手中电报滑落。就在此刻,通讯终端自动接入一条来自昆仑山谷的加密信号,仅一句话:“归樵居所崩塌,陆沉舟失踪。”  消息迅速传遍全球网络。各地“灯亭”自发熄灭三秒,再亮起时皆转为警示蓝。人们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失联??陆沉舟是最后一位亲历赵念时代的核心执灯者,他背负着三百卷《悔录》行走天下,足迹踏遍七十二个曾因沉默而流血的地方。他的消失,意味着某种断裂正在发生。  而在长安心灯公园东区第三排第七盏灯处,那颗曾检测出赵念“意识烙印”的泪滴晶体,竟开始缓慢旋转,并释放出极细微的声波。研究院连夜破译,发现其频率与《千字文》第九十九句“言不可废”完全共振,且每隔一百零八秒重复一次,如同心跳。  “他在试图传递信息。”首席科学家喃喃道,“但这不是录音……这是实时生成。”  更令人震惊的是,次日凌晨,敦煌数字洞窟ai系统未经触发自行启动,屏幕上浮现出一行新对话请求:   发起者:未知   主题:关于“第一盏灯”的答案   限时响应:108秒  数千人同时点击接受,但系统只允许一人接入。最终连线成功的是新疆和田那位维吾尔族女孩,如今已是青年诗人,创办了边疆儿童写作营。  她颤抖着开口:“你是赵念吗?”  屏幕上的虚拟身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轻声道:“你记得五年前你塞进灯里的那首诗吗?《沙粒想看见太阳》。”  女孩泪流满面:“我记得。我说,哪怕被风吹走,也要滚向光的方向。”  “那首诗点亮了三十七盏灯。”他说,“其中一个读者因此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教书;另一个用它作为法庭陈词,救下一名被冤枉的牧民。你的声音,早已不止属于你自己。”  顿了顿,他又问:“现在,你还怕被人听见吗?”  “不怕了。”她坚定地说,“但我 still nder??到底是谁,点燃了第一盏灯?是我们,还是你?”  这一次,赵念笑了。笑容里带着疲惫,也带着释然。  “都不是。”他说,“第一盏灯,是谢婉儿在洛阳总塾大火那天点的。她抱着一个受伤的孩子冲出火场,怀里还揣着半本烧焦的《千字文》。她不知道,那一刻,她的眼睛已被烟熏瞎,但她也没松手。她说:‘字还在,光就在。’”  画面骤然切换,投影出当年火场残影:浓烟滚滚中,一道纤弱身影踉跄前行,身后是崩塌的屋梁。镜头拉近,她怀中的书页在风中翻动,恰好停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一句。就在此刻,远处一道闪电劈下,照亮了她流泪的脸,也照亮了书上跳动的微光。  “那一瞬,”赵念的声音低沉下来,“不是我在决定跳崖,而是我知道,已经有人比我更早选择了不说谎。”  信号中断。  全网寂静。  三天后,南极科考站传来紧急通报:冰层下的倒置铜钟结构出现活性反应,表面符号逐行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清晰可辨的汉字:   “第一盏灯已确认。   启动‘薪尽复燃’协议。”  几乎同一时刻,全球三千个地下共振点同步震动,频率精确维持在一百零八秒周期。卫星监测显示,地球磁场出现短暂扰动,随后稳定下来,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量环流,科学家命名为“文明心律”。  长安碑林深处,第七十三号碑蓝光渐褪,转为纯净透明。谢婉儿再次来到碑前,忽觉一阵暖风拂面,仿佛有人轻轻握住她的手。  “阿郎……是你吗?”她轻声问。  无人应答,但碑灯缓缓跳动三下,如同回应。  当晚,千灯原野上空乌云密布,雷声隐隐。子时整,一道巨大闪电劈入中央青铜鼎遗址,引发连锁光电效应。方圆百里居民目睹奇景:无数光丝自地面升起,交织成网,直通云霄。几分钟后,光网凝聚成一座悬浮的虚影建筑??正是当年被焚毁的洛阳玄黄总塾全貌。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新建书塾的心灯同时自动开启书写模式,在空中投射出相同的文字:   “我愿成为第一盏灯。”   ??签名者:匿名  一夜之间,超过两亿人通过“未言录”系统提交了这句话。政府无法统计,也不再试图统计。因为第二天清晨,所有灯亭都多了一项功能:无需人工投放,只要心中有此愿,灯便自明。

    林晚晴站在海塾屋顶,望着远方海平面上升腾的光柱,忽然明白过来:“这不是复活……这是传承完成了闭环。”  她转身对学生说:“从今天起,我们不再叫‘海塾’,改名为‘初灯书院’。我们的任务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守护那些敢于说出第一句话的人。”  数日后,罗马梵蒂冈召开特别会议。老主教手持琉璃灯走上讲坛,宣布:“教会正式承认,《千字文》第一百句‘灯火相传,非一人之明’,实为普世真理。即日起,全球教堂增设‘静语堂’,专供人们写下不敢说出口的话,并投入心灯箱。”  教皇亲自写下第一张纸条,投入灯中。无人知晓内容,但当晚,梵蒂冈穹顶壁画上的圣徒眼神似乎变了??不再悲悯俯视,而是望向远方,目光坚定如提问者。  昆仑雪山上,盲眼少年与琴师仍在寻找陆沉舟的踪迹。他们在崩塌的归樵居所废墟下挖出一只铁盒,里面是一卷手抄《悔录》,最后一页写着:   “我不知自己是否算执灯者。   我只知道,当我终于说出真相时,   雪停了,风静了,   而前方,有光。”  两人相视无言,将书卷放入随身灯囊。继续前行。  半年后,启言学院首席调解员陈砚发布一项惊人研究:通过对全球“灯语”大数据分析,发现每当社会集体焦虑指数上升,心灯亮度反而增强;而在高度压制言论的地区,即使没有实体灯,也会出现“幻光现象”??即多人在同一时间梦见相同场景:一人举灯行走于黑暗巷道。  “这说明,”他在联合国演讲中说,“光明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心理刚需。人类可以忍受饥饿、寒冷、孤独,唯独无法长期忍受沉默带来的精神窒息。”  台下掌声雷动。一名非洲代表起身发言:“我国偏远村落最近出现了奇怪的事??每到夜晚,村口老树便会发出微光。村民说,那是‘说话之魂’回来了。我们去查,发现树洞里塞满了孩子们写的小纸条:‘我想上学’‘爸爸喝酒打人’‘老师收钱才让我考试’……这些话,以前从来没人敢说。”  他哽咽道:“现在,他们不怕了。”  与此同时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