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的声响,用手掌感受另一个人握手时的力度与颤抖。三个月后的一天傍晚,他站在山坡上看夕阳,忽然转身抱住了一位护理员,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那是他二十年来第一次流泪。
消息传回北京,国务院特别批准设立“国家情感修复基金”,并将“非言语疗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灯火计划”列为人类文明进步典范案例,并提议在全球设立十座“共鸣纪念碑”,纪念那些在沉默中重新学会倾听的人。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四月中旬,一封匿名信寄到了守言学院。信纸是手工竹浆纸,墨迹略显晕染,内容只有短短两行:
> “你说静默之碑是回应,可你有没有想过??它是求救?
> 它不是外星文明,也不是集体意识,它是被困住的声音。”
随信附有一段加密音频。技术团队破解后发现,这段声音源自二十年前一次失败的深空探测任务。当时我国发射的“启明七号”探测器在穿越小行星带时失联,官方宣布其已损毁。但这段音频显示,它并未坠毁,而是被某种未知力量捕获,并持续向地球发送低频脉冲信号长达十八年,直至能源耗尽。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信号的编码结构,竟与“静默之碑”的初始波形高度吻合。
林远舟连夜调阅绝密档案,终于找到了尘封已久的真相:“启明七号”搭载的并非普通科研设备,而是陈知白年轻时主导研发的第一代“原始之声捕捉仪”。该项目旨在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超越语言的情感共振场,曾被军方视为“精神武器”潜在技术而强行接管。
而在最后一次通讯记录中,陈知白留下了一句未公开的话:
> “如果我们能听见星星的心跳,也许它们也在等一个人类说:我在。”
林远舟坐在办公室里,窗外春雷滚滚。雨点敲打着玻璃,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叩门。他打开共感终端,调出陈知白临终前留下的那段纯意识波形图,将其与“启明七号”的最后信号进行叠加比对。
屏幕上,两条曲线缓缓重合,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老师为何要在生命尽头释放那样一段无法解读的信息??那不是告别,是接力。
第二天,他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名为《星语计划》的提案,建议重启深空情感探测项目,目标不再是寻找外星生命,而是向外发射人类集体的“存在证明”:一段由千万人共同参与录制的无声心跳合集,包含喜悦、悲伤、恐惧、希望、犹豫与原谅。
“我们不必知道宇宙有没有答案。”他在报告结尾写道,“但我们必须告诉它??我们已经开始学习提问的方式。”
提案通过当天,全国各地的心灯网络同步亮起一轮蓝色光潮,象征“新的启程”。
而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所小学里,一个维吾尔族小女孩正趴在课桌上画画。她画的是夜晚的星空,星星连成了耳朵的形状,中间漂浮着一颗发光的心脏。旁边写着一行汉字:
“老师说,宇宙也想听故事。那我要讲一个关于爸爸回家的。”
窗外,春风拂过沙丘,卷起一阵细微的鸣响,如同大地在低语。
林远舟站在千灯原野的新建观测台上,望着远方渐渐升起的晨雾。手中那枚老旧的共感终端屏幕忽明忽暗,似乎感应到了什么遥远的波动。他没有查看数据,只是轻轻按下关闭键,将它放进衣兜。
他知道,真正的连接,从来不需要验证。
东方既白,新的一天开始了。
新的灯,仍在路上。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