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四十七章 太子凶残,兄弟们当报团取暖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sp;  舆论逆转。

    连原本反对最烈的满洲贵族,也在私下传话:“此人纵非爱新觉罗骨血,却救了爱新觉罗江山。若无他揭破玉牒真相,迟早有一日,皇子们会为争位杀尽彼此,国将不国。”

    风波渐息。

    然而就在我以为大局已定时,十四弟突然失踪。

    府邸空寂,仆从皆言他半月前便称病闭门,实则早已悄然离去。唯一留下的,是一幅画卷,交予陈文昭转呈于我。

    展开一看,竟是幼时我们九兄弟在畅春园嬉戏的场景。画中诸人笑语盈盈,唯有十四弟站在边缘,手中握着半块九龙佩,眼神深远,似看穿百年沧桑。画轴背面,题诗一首:

    > **“九龙本一体,分裂自心生。**

    > **谁执分裂柄?反成救世英。**

    > **我走非避祸,只为续残盟。**

    > **他日灵火再燃时,莫忘坛下跪者名。”**

    我怔立良久。

    原来他从未真正离开那场博弈。他带走的不只是记忆,还有徐家遗族、苏茉儿遗留的秘卷,以及那份关于“五台山血诏”的真正副本??据说其中不仅记载顺治假死之实,更提及一项禁忌仪式:**“九龙归心阵”**,可在王朝危亡之际,凝聚九子血脉之力,唤醒列祖英灵,重塑国运。

    难道他想重启此阵?

    我立刻下令封锁五台山方圆百里,严禁任何人进出。同时派遣图里琛率精锐骑兵追查十四弟踪迹。

    半月后,消息传来:他在雁门关外被捕,身边仅有一老僧相伴,怀中紧抱一只铁匣,坚称“事关天下气运,非摄政亲至不得开启”。

    我亲自前往。

    边塞寒风凛冽,黄沙扑面。十四弟披枷带锁,面容憔悴,却目光如炬。

    “你果然来了。”他笑,“我就知道,只有你不会让这份东西落入他人之手。”

    “你在做什么?”我质问,“你以为自己是谁?顺治的使者?天道的执行者?还是另一个妄图操控命运的野心家?”

    “都不是。”他平静道,“我是最后一个记得‘初心’的人。你还记得小时候吗?父皇让我们背诵《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当我们长大,才发现连‘父母’都是谎言编织的幻影。我们争来争去,争的不是一个位置,而是一个身份??我是谁?我为何存在?”

    我无言。

    他继续道:“徐家守护血诏百年,不是为了复辟董鄂氏,而是为了让真相有一天能和平降临。可他们错了。真相本身就有力量,一旦释放,便会撕裂一切虚假的秩序。所以,必须有人承接这份冲击,成为缓冲的堤坝。而你,已经做到了。”

    “那你呢?”我问。

    “我要去完成最后一环。”他望向北方,“漠北蒙古近日异动频繁,准噶尔部蠢蠢欲动,俄国人已在边境屯兵。大清看似太平,实则内忧外患交织。若无一场超越血缘的政治重组,百年后必亡。”

    “所以你想用‘九龙归心阵’?”我震惊。

    “不错。”他点头,“这不是夺权之术,而是续命之法。通过九皇子血脉共鸣,激活祖先留存于天地间的护国英魂,短暂凝聚国运气运,为改革争取时间。但这仪式需牺牲一人,以其魂魄为引,永镇龙脉节点。”

    我浑身冰冷:“你要献祭自己?”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新一轮夺嫡。”他苦笑,“你看,我一直是最像八哥的那个,擅长布局,善于隐忍。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十三弟的方式??用生命践行忠诚。”

    我猛地抓住他的肩膀:“不准去!你以为你是谁?你可以选择活着!我们可以一起改制度、建评议院、开民智,何必走这条路?”

    “因为有些代价,必须有人付。”他轻轻推开我,“你已承担太多骂名,不能再背负一条兄弟的命。让我走吧。告诉天下人,我不是殉难,而是远游。留下传说,比留下尸体更有力量。”

    三日后,我在长城脚下为他设祭。

    没有百官随行,没有鼓乐仪仗,只有我和陈文昭、图里琛三人,捧香跪拜。夜半时分,星河璀璨,一阵狂风骤起,卷走纸钱如蝶舞。远处山巅,隐约可见一道身影携匣而去,消失于云海之间。

    自此,世间再无十四弟胤祯。

    唯有一道密奏留于我案头:

    > **“九龙归心阵已启,灵火三年内不灭。期间若有大灾,天佑大清;若无事发生,则说明国运已稳,阵可自解。望兄长勿念,善待众生,勿以真伪论人,而以行为定评。”**

    我焚香祭天,泪落如雨。

    时光荏苒,三年转瞬即逝。

    期间,西北大旱,然河西走廊突现甘泉;东南台风肆虐,却在登陆前莫名转向;京师瘟疫蔓延,一名游方道士散药救人,临终高呼“代十四爷还愿”,随即化为飞灰……

    百姓传言:十四爷未死,已成护国神灵。

    我不置可否,只命人在颐和园一角立一小祠,不题名讳,仅书两字:**“守望”**。

    又五年,新政成效初显。科举扩招寒门子弟,评议院驳回三道不合民意的圣旨,六部政务透明公示,甚至连蒙古诸部也开始派子弟来京学习汉文典章。民间风气悄然变化,人们讨论的不再是“哪个皇子得宠”,而是“今年税赋减了几成”“新修的运河通到了哪里”。

    某日黄昏,我独自登上景仁宫旧址。这里曾是董鄂妃居所,也是百年阴谋的起点。如今宫墙倾颓,杂草丛生,唯有那棵她亲手栽下的海棠依旧年年开花。

    我坐在石阶上,取出那封来自小沙弥的信,再次展读:

    > **“你不是真命天子,但你是最好的选择。”**

    忽然明白。

    所谓“真命”,从来不是天生注定,而是在无数歧路中,一次次选择承担、选择诚实、选择牺牲。当所有人都追逐光环时,唯有那个愿意走进黑暗的人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