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8章神器谱  玩转大明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这,”刘美人家毕竟是搞商业的,对于武器方面有所欠缺。

    只听戴梓接过话题,“大人,是这样的,火绳枪是由火门枪演变而来的,最初的火门枪因为点火极为麻烦,因此多需要两人合作完成,后来经过工匠改进,把火门枪的火门从顶部移到右侧,为其增加一个火药池,火药池可以盛放少许火药,作为引发药。并在火门枪右侧加装一条长长的呈z形或s形的“铁条”。弯钩的中央处用钉子钉在了枪托上,使其可以绕轴旋转,这就是火绳枪,点燃火绳在蛇杆杠杆运动的带动下就会下压“扣击”在火药池上,点燃火药池内的火药,火药在长长的枪管里剧烈燃烧,燃烧出气体将枪管内的火药和弹丸击发出,如果不点燃火绳如何点燃火药池内的火药,”

    “为什么只要点燃火绳才能点燃火药池”王不死又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就不能用其他的方式点燃火药池”。

    “这”,戴梓也陷入了沉思,是啊,为什么一定要用到火绳点火呢。

    事实上火绳枪在各国战场上使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直到1575年左右就被簧轮枪部分取代,1700年就被燧发枪全面淘汰,但在我国,火绳枪和火绳枪工艺却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国初年。

    明朝仿制的火绳枪称鸟铳因为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明朝人范景文撰的《师律》中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名鸟嘴铳,因其点火结构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局限,因此一把火绳枪的制造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而且火绳枪的操作极为复杂,清理引火孔和引药锅。火药残渣阻塞引火孔,这是火枪常出现的毛病,第二步将引药倒入引药锅,并合上引药锅盖。拧开装药的小瓶,将药从枪口倒入;将预先含在嘴中的弹丸从枪口装入;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弹丸和药;、点燃火绳:火绳燃烧速度较快,加上点燃后容易暴露,所以,不到射击前一般不点燃火绳;、把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上。由于此时引药锅盖是关上的,所以不用担心火绳的火星引燃引药造成走火。扣动扳机,火绳落下的同时,引药锅盖打开。引药点燃药,弹丸发射为了避免火药灼伤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击最后关头,枪手是闭眼的。

    然而火绳枪也存在很多弊端,雨雪天难以使用,而且在点燃火绳的时候很容易点燃身上地方火药,对持枪者有很大的危险。

    戴梓陷入了沉思,王不死也没有着急,而是静静等着,毕竟上辈子王不死也没有接触过武器,他也只有一些道听途说的理论。

    火绳枪注定是要比淘汰的,然而簧轮枪的机件结构较复杂,相较于一般火绳枪枪机约7个零件,簧轮枪枪机零件多在20个以上,而且这些零件所需的精密程度要求较高。

    而王不死比较中意的是燧发枪,燧发枪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燧发枪的使用周期同样很久,直到鸦片战争后才结束。

    不过因为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很费时间,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增加了。

    1635年,明代毕懋康也制作了燧发枪。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以前的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毕懋康记载的是撞击式燧发枪,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

    只不过不知道何种原因,早在前明就存在的技术却在几百年后的大明帝国失传。

    见戴梓时而皱眉时而思考,却总是找不到答案,索性王不死拉起戴梓,来到黑暗处,捡起地上的石块,用力的击打在另一块石块上,顿时一段火花涌显。什么是多余,夏天的棉袄,冬日的蒲扇,还有读书人口中的无用利器,例如《神器谱》这种武学巨著。

    《神器谱》是明朝武器专家赵士祯的著作,里面详细讲授了火器的理论与实际操作,使用以及科学化的呈现,对于以后的火器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赵士祯是文人出身,但因为从小生长於海滨,经常受到倭寇的袭扰,深受其苦,因此留心军事及火器,在向众多抗倭名将请教中发现,大明士兵未战先怯,而倭寇强势与火铳与倭刀,赵士祯意识到火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并与林芳声、杨鉴、叶子高等人日夕讲究,反覆印证,研制出多种各具特色的火器,之後又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倭情屯田议》等著作进呈神宗,对与大明沿海的抗倭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得不说我中华民族的火器领先了世界几百年,然而老李当政的大顺朝,君昏臣贪,忽视了对火器的发展,以至于短短百年,西方的火器就超越我们,并且遥遥领先,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顺朝有先进的火器加持也不会被倭寇打得如此狼狈,大半的国土陷落,军民死伤千万,财产更是损失不计其数。

    而朱熹洛发起了反顺抗倭运动,多次战争也是以冷兵器为主,火器并没有多少发挥多少用处,因此在国外纷纷加大对武器方面的研究投资之时,而我大明帝国的掌权者依然没有对火器有所重视,依然还躺在过去的辉煌中无法自拔,沾沾自喜,天朝上国的美梦永远都不会醒。

    看到可能是武器天才的戴梓如此重视这本书,虽然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王不死觉得这一定是很重要的东西。

    大家都在忙碌,王不死没有过多打扰,远远的看着,避免外行指导内行。

    不知过了多久,王不死感觉腿都站麻木了,身体也有些寒意之后,终于听到了人声。

    “戴梓差不多了,你过来看一看”。冯如放下手里的工具,同时也看到了王不死等人,“公子,你也来了”。

    听到喊声,戴梓才放下书,走了过去,与王不死打招呼

    对于真正的人才王不死还是很尊敬的,一一与他们见礼。

    “听刘美说你们在研究新玩意,我过来看看,”

    王不死走上前,看着泥土捏成了一个个小模具。

    “哈哈,公子,听说您升任了锦衣卫百户,我们哥几个恭喜大人了”、

    虽然百户也不是多么大的的官职,手中也没有多少权力,但是在普通人的眼中,官就是官,民就是民,这是永远都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