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打卡:从三流主播到顶尖食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在李潇、张悦东和林一飞兴奋的脸上。他们站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的出站口,深深吸了一口江西的空气,带着一丝湿润和淡淡的泥土芬芳,开启了这段充满期待的江西之旅。
    “终于到南昌了!”李潇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喊道,声音里满是对这座城市的憧憬。
    “是啊,我都迫不及待要去滕王阁了,看看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张悦东眼中闪烁着光芒,引用王勃的千古名句,表达着对滕王阁的向往。
    林一飞笑着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说道:“别急别急,这一路可有得我们好好玩,好好感受江西的魅力。”
    三人打车前往酒店,沿途欣赏着南昌的街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偶尔还能看到一些极具江南特色的建筑,白墙黛瓦,与现代化的都市风貌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风味。
    安顿好行李后,他们直奔滕王阁。远远望去,滕王阁宛如一座巨人屹立在赣江之畔,飞檐斗拱,气势恢宏,尽显古典建筑之美。滕王阁高 57.5米,南北长 140米,东西宽 80米,整个建筑面积 平方米,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 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却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屋顶中的设备层,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 3.5米。滕王阁外依照北宋洪州知州事范坦扩建式样,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瓦件全部采用碧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力求体现宋式建筑的开朗、明快、柔和、典雅之风。
    “哇,这也太壮观了!”张悦东不禁感叹道,眼睛一刻也舍不得离开滕王阁。
    李潇点头表示赞同:“真不敢想象古人是如何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建筑,而且还经历了那么多次重修。”
    林一飞介绍道:“滕王阁最初是由滕王李元婴所建,后来历经多次损毁和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滕王阁是 1989年第 29次重建的,是以梁思成先生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为基础,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设计的仿宋式楼阁。”
    走进滕王阁景区,古木参天,花草繁茂,曲径通幽,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他们随着人流,来到了滕王阁的主阁前。主阁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写着“滕王阁”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进入主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滕王阁全景图,生动地展现了滕王阁的雄伟气势和周边的美丽景色。再往里走,是一些展厅,展示了滕王阁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以及历代文人墨客为滕王阁留下的诗词歌赋。
    三人沿着楼梯,一层一层地往上走。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展览和景观,让人目不暇接。在二楼,他们看到了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再现了当年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场景。只见王勃站在桌前,手持毛笔,神情专注,仿佛正在挥毫泼墨,写下那千古名篇。周围的人则或坐或站,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静静欣赏,每个人的表情都十分生动。
    “你们说,王勃当时是怎么写出这么震撼人心的文章的?”张悦东边看边问。
    李潇思考了一下,说:“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滕王阁的景色实在太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另一方面,王勃本身就才华横溢,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
    林一飞接着说:“而且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也很浓厚,文人雅士们经常举办各种雅集活动,交流文学艺术,这也为王勃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继续往上走,来到了滕王阁的顶层。站在顶层的回廊上,凭栏远眺,赣江的美景尽收眼底。江水滔滔,波光粼粼,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潇不禁再次吟诵起王勃的这句诗,此时的他,仿佛真正体会到了王勃当时的心境。
    张悦东也感慨道:“以前只是在书本上读到这句诗,现在亲眼看到这样的景色,才知道它有多美,多震撼。”
    林一飞深吸一口气,说:“这一趟滕王阁之行,真是不虚此行。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对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滕王阁上,他们还遇到了一位当地的导游,正在给一群游客讲解滕王阁的历史典故。三人便凑了过去,听得津津有味。导游讲了滕王阁的建造过程,以及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故事,还提到了许多与滕王阁相关的诗词和传说。
    听完导游的讲解,三人对滕王阁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他们在滕王阁上又停留了一会儿,欣赏着美景,拍照留念,直到夕阳西下,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从滕王阁出来,他们的肚子已经咕咕叫了。于是,决定去品尝一下南昌的特色美食。沿着赣江边的街道漫步,他们发现了一家人气很旺的餐馆,里面坐满了食客,热闹非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走进餐馆,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他们找了个位置坐下,点了几道南昌的招牌菜,有瓦罐汤、南昌拌粉、藜蒿炒腊肉等。
    不一会儿,菜就陆续上桌了。首先上来的是瓦罐汤,热气腾腾的瓦罐里,汤汁浓郁,香气四溢。李潇轻轻喝了一口,汤鲜味美,暖到了心里。“这瓦罐汤果然名不虚传,太好喝了!”他赞不绝口。
    接着,是南昌拌粉。细长的米粉上,浇上了特制的酱料,再配上一些花生米、萝卜干等配菜,色泽诱人。张悦东搅拌均匀后,尝了一口,米粉爽滑劲道,酱料香辣可口,让人回味无穷。“这拌粉太对我的胃口了,辣得过瘾!”他一边吃一边说。
    最后上来的是藜蒿炒腊肉。翠绿的藜蒿搭配着红亮的腊肉,看着就很有食欲。林一飞夹了一筷子,藜蒿的清香和腊肉的醇厚完美融合,口感独特。“这道菜真是太有特色了,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藜蒿。”他笑着说。
    三人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桌上的菜就被一扫而空。吃完饭后,他们继续在街道上漫步,感受着南昌的夜晚。街道上灯火辉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路边的商店里,摆满了各种特色商品,有滕王阁的纪念品、南昌的传统手工艺品等。他们走进一家商店,挑选了一些纪念品,准备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走着走着,他们听到了一阵欢快的音乐声。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发现是一个广场上正在举办民俗表演。舞台上,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表演着精彩的节目,有舞蹈、杂技、戏曲等,台下的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