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7章
从八里河风景区出来后,三人的肚子早已咕咕叫了起来。他们来到了当地一家有名的餐馆,准备品尝阜阳的特色美食。一走进餐馆,浓郁的香味便扑鼻而来,让他们的食欲大增。
“哇,这里的菜闻起来好香啊,不知道味道怎么样。”李潇说道。
张悦东笑着说:“肯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阜阳的美食可是很有名的。”
林一飞则迫不及待地翻开菜单,说:“我看看有什么好吃的,我要大吃一顿。”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点了格拉条、太和板面、阜阳粉鸡、插花牛肉汤等几道阜阳的特色美食。不一会儿,菜就陆续上桌了。首先端上来的是格拉条,只见碗里的面条粗细均匀,筋道爽滑,上面浇着一层特制的香辣酱料,还点缀着一些豆芽、黄瓜丝等配菜,看起来十分诱人。
“这就是格拉条啊,看起来就很有食欲。”李潇说着,便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嗯,这面条好劲道,酱料也很香,味道真不错。”
张悦东也尝了一口,点头表示赞同:“是啊,这格拉条吃起来既有意大利面的嚼劲,又带有独特的麦香味,果然名不虚传。”
林一飞则一边吃一边说:“太好吃了,我还要再来一碗。”
接着,太和板面也端上来了。板面的面条润滑清白,搭配上嫩绿的菜叶、鲜红的臊子和各种调料,让人看了就垂涎欲滴。三人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只见他们大口大口地吸着面条,嘴里还不时发出赞叹声。
“这太和板面的味道真是太正宗了,面条筋道有嚼劲,臊子香辣可口,吃起来太过瘾了。”李潇赞不绝口。
张悦东也说:“是啊,这太和板面不愧是阜阳的特色美食,和我以前吃过的面条都不一样。”
林一飞则一边吃一边说:“我觉得这太和板面和格拉条各有各的特色,都非常好吃。”
除了格拉条和太和板面,阜阳粉鸡和插花牛肉汤也让三人赞不绝口。阜阳粉鸡外观软绵,内里红嫩,搭配上特制的微辣略麻的酱料,让人一吃难忘。插花牛肉汤则以其纯正的口感和悠长的回味而着称,牛肉的鲜香和牛骨的醇厚完美融合,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一碗。
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三人还向老板了解了这些美食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他们对阜阳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阜阳美食的魅力。这一顿丰盛的美食,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味蕾,也让他们对阜阳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喜爱之情。
吃饱喝足后,三人来到了当地的一个广场,准备观看颍上花鼓灯表演。颍上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是一种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人舞和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被誉为“东方芭蕾”。
广场上早已聚集了许多观众,大家都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表演的开始。李潇、张悦东和林一飞找了个位置坐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舞台上,布置得简洁而富有特色,背景是一幅展现淮河风光的画卷,两侧悬挂着红色的灯笼,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气息。
不一会儿,表演开始了。随着一阵清脆的鼓声响起,身着鲜艳服装的花鼓灯演员们踩着鼓点,成对扭晃着出场。他们的舞蹈动感十足,节奏紧促有力,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架势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们的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颍上花鼓灯真的太精彩了,演员们的表演太到位了。”李潇兴奋地说道。
张悦东也点头表示赞同:“是啊,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没想到现场观看这么震撼。这舞蹈、唱腔和锣鼓声完美结合,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林一飞则一边看一边说:“我觉得这颍上花鼓灯的服装也很有特色,色彩鲜艳,款式独特,和舞蹈动作相得益彰。”
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三人还了解到颍上花鼓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颍上花鼓灯源于宋代,经过历代发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 20多个县、市的分布区。近年来,颍上花鼓灯不断推陈出新,多次受邀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将淮河流域的民间文化呈现在世界舞台上。
“没想到颍上花鼓灯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李潇感慨地说。
张悦东也说:“是啊,这非物质文化遗产果然名不虚传。我们应该多关注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能够传承下去。”
林一飞则调皮地说:“说不定以后我也能学会跳颍上花鼓灯,回去给大家露一手。”
表演结束后,三人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还沉浸在颍上花鼓灯的精彩表演中。颍上花鼓灯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对阜阳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意,也为他们的安徽之旅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色彩。
在阜阳的最后一天,三人决定去购买一些当地的特产,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他们来到了当地的一个特产市场,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阜阳特产,让人眼花缭乱。
“这里的特产好多啊,我们该买些什么呢?”李潇看着琳琅满目的特产,有些不知所措。
张悦东想了想,说:“我觉得阜阳枕头馍和临泉芥菜不错,这两种特产都很有特色,而且便于保存和携带。”
林一飞也点头表示赞同:“对,我也听说过这两种特产,买一些回去给家人尝尝。”
于是,他们来到了卖阜阳枕头馍的摊位前。只见一个个枕头馍形状像枕头,每个长约 30厘米、宽约 15厘米,重 1 - 1.5千克,堪称“馍中之王”。馍焦金黄,厚约 1.5厘米,香酥爽口;馍瓣洁白,层层相包,湿润柔筋,干而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李潇拿起一个枕头馍,仔细地看了看,说:“这枕头馍看起来真不错,闻起来也很香,买几个回去吧。”
张悦东也说:“好啊,这枕头馍历史悠久,还有个传说呢,据说和南宋时期的顺昌之战有关。”
林一飞则好奇地问:“什么传说啊?快给我们讲讲。”
张悦东便给他们讲起了枕头馍的传说:“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时,宋军在阜阳抗击金军。当时正值夏季,城内存粮虽多,但石磨加工能力有限,面粉供应不及,有些部队只得烀麦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一天晚上,宋军将领刘锜与陈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