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八章 良辰  盛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户地主们后知后觉地跪下,纷纷指天画地发誓。

    罗云生这会子倒真有些欣赏良辰了,这家伙肥成这德行,反应却如此灵活迅速,如果能把他收在身边效力,没准会有意外的惊喜呢……

    “死而后已就不必了,各位留存有用之躯,为大唐好好效忠,为皇帝陛下多多解忧吧,比如多借一两百石粮食什么的……”

    “草民错了,草民有罪!草民……”良辰犹豫了一下,狠狠一咬牙,大声道:“草民不过了!其实我家的粮食共计一千石,愿全献给……咳咳咳,愿全借给官府,明后年还都行!”

    “不还行不行?”罗云生试探地问道。

    “不行!”良辰斩钉截铁地回答。

    “死而后已”是有底线的,底线就是必须还粮食,人可以死,粮食不能不还。

    这是罗云生对众地主高喊响亮口号的理解。

    罗云生很认同他们,大家都不是圣人,包括罗云生在内,对所谓的“奉献”都是有条件的,响亮漂亮的口号没事可以多喊几嗓子,前提是别跟傻子似的付出太多,自己盆满钵满,多得溢出来时,溢出来的那部分可以无私地奉献出去,如果人格再伟大一点点,盆里钵里的也可以稍微拿点出来,再多就翻脸了。

    这不是自私,而是人性,世上绝大部分人的人性,可以奉献,但绝不能奉献全部,一半都要考虑一下。

    相比起来,眼前这几十位地主已经很慷慨了,当然,主要是罗云生拿出的契凭给了他们足够的底气,以官府甚至王爷的名义借粮食,永远不担心会赖帐。

    罗云生高兴极了,这是自从离开长安以来最舒爽的一天,晋州百姓的危厄终于稍有缓解。

    近万石粮食,可以说罗云生把晋州境内所有隐型的存粮全都搜罗净了,再也不用担心六天后官仓已空时,难民们会闹出大乱子,在灾年里,粮食是稳定人心最大最有效的东西。

    “甚好,晋王殿下和本官都很欣慰,诸位良绅识大体,晓大义,晋州能有诸位慷慨解囊,实是社稷之福,百姓之福也,晋王殿下和本官代朝廷,陛下以及百姓,多谢各位了。”

    说完罗云生直起身,李治也急忙露出郑重凛然之色,二人一齐朝众地主很正式地长长一揖。

    众地主急忙还礼,连道不敢。

    礼毕,罗云生笑道:“大灾之年,不可行奢糜之事,只是今日特殊,晋王殿下和本官便代朝廷宴请诸位良绅,宴席或许简陋,但我等心意却诚挚,还望诸位莫弃。”

    挖出一窝富户地主不容易。

    特别在这灾年光景,富户地主便成了一个非常超然的存在,谁都想啃一口肉下来。

    说来罗云生他们找到这伙富户也不容易。

    能当上富户,就没有呆傻的。

    从去岁隆冬开始,富户地主是最先瞧出气候不对劲的一群人,当然,有经验的老农也都看出来了。

    不同的是,农户对老天没办法,但地主有办法。

    囤粮,转移粮食,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凡地主门户,不论任何年景,家里的粮食总不会缺少的,听说过灾年饿死的农户,但有谁听说过灾年饿死的地主?

    任何时候地主家里都不缺粮。

    而到了灾年,自家庄户人心惶惶之时,有良心的地主不用等朝廷的赈济,他们会主动给农户发放赈粮,积德行善的同时,也给自己攒下人品和声望,哪怕是最没良心的地主,为了防止自家庄子的农户造他的反,也会迫不得已给农户减租免租,意思一下开个善棚之类的。

    当道德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再恶劣的人终归也会露出善良的一面,不论情愿或不情愿。

    当然,赈济农户的粮食只是小部分,地主家余粮真正的大头还是牢牢把控在地主手里,而且他们会在灾年即将到来前毫不犹豫地把粮食转移出去,山里挖个洞,地里挖个坑什么的,灾难面前,地主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和家人的肚子,留存大部分的粮食以待来年再起,像过冬的松鼠似的,在冰天雪地即将来临前,先把松子和坚果藏在树洞里,有多少藏多少。

    这就是罗云生要找这群富户地主的最大原因。

    禁卫们找到这窝地主不容易,当大规模的农户变成了难民,并且大批朝长安方向迁移逃难时,地主们早已跑了个精光。

    一个聪明的群体,凡事料先是必备的素质,当然不会把满仓的粮食留在家里等人来抢。

    粮食转移了,地主们也携家带口转移了。

    禁卫们找到这些富户地主的地方很有创意,居然是在一座名叫慧空寺的庙里找到他们的。

    因为灾年,寺里断了香火,这座寺庙原来的和尚早已脱了僧袍作鸟兽散了。

    不知哪个逃难的地主无意中发现这座庙,于是灵光一闪,计上心头,索性穿上僧袍扮成了和尚。

    一个假和尚还不够,地主还想办法通知了别的地主,三个和尚没水喝,但四个五个和尚就不一定了,一个传一个,这个消息飞快地在这个仅属于地主的小圈子里传开,于是三四十个地主全都上山当了和尚,短短数日之间,这座荒废了的寺庙居然形成了鼎盛时期的规模。

    所有人统一剃了光头,一个个装模作样在大雄宝殿里打坐念经。

    不仅如此,听说这群地主每天居然还坚持做早课晚课,并且和正常的和尚一样吃斋,绝不沾半点荤腥。

    至于各家地主的家眷子女们,则被藏在寺庙后山的一个山洞里,终日不准出洞。

    不得不说,聪明人确实是聪明人。

    在这个信仰昌盛的年代里,神与佛还是普遍被世人所敬畏的,和尚僧人是佛祖派在人间的代表,难民们再饿也不敢冒着世世代代轮回为畜的风险去打和尚的主意,于是很多难民敲开山门,看到里面念经打坐的和尚后,终究还是彬彬有礼地离去,无一例外。

    这个灵光一闪的主意,救了晋州大部分地主的性命。

    至于后来被禁卫识破,实在是天意。

    难民们都是苦汉子,自然没那火眼金睛的本事,可是李治的禁卫却不是寻常角色,作为王爷贴身的保护屏障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