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这是我吐蕃赞普,献给大唐皇帝的礼单,所献之物,皆记录在上面。”
麴莽布支拿出一份礼单,恭敬的双手举过头顶,他不敢再造次,生怕大唐翻脸,拒绝吐蕃的求和,发兵攻打吐蕃。
那样的话,他麴莽布支就是吐蕃的千古罪人!
宦官小跑下来,接过礼单转身回到李显身旁,恭敬的将礼单递给李显。
他是李显身边伺候的人,在他心里李显才是他的主子,也是大唐的皇帝,外邦送来的礼单,理应给李显过目。
至于李璟,他可不怕李璟,哪怕此刻李璟的脸色不太好看。
李璟此刻很生气,眼前的宦官也太不懂事了,礼单居然不先拿给他过目,却直接拿给皇帝看。
什么意思?
看不起我吗?
这个宦官真是不懂事,万一对方在礼单上做了手脚,摸了毒,给皇帝看岂不是等于弑君?
为了皇帝的人生安全,必须把这个不懂事的宦官送走,免得到时候出了什么安全隐患,那可就不好了!
这是作为一个忠臣该有的素养,为了皇帝的安全,他这个忠臣可是操碎了心。
李显拿过礼单,随意瞟了一眼,便让宦官把礼单拿给李璟过目,反正不论上面有什么,都跟他这个皇帝没有关系!
李璟打开礼单,这次吐蕃王进贡的贡品有:金壶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杯一,零羊衫段一!
进献这样的贡品,足以证明吐蕃王的寒酸,小气!
不过,有总比没有的好!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拿来赏赐手下正好,毕竟跟他打江山,不给点好处,以后谁还愿意跟你混!
“你们的诚意,陛下已经知晓了!大唐接受你们吐蕃称臣,陛下会派使臣前往吐蕃,册封你们吐蕃王为高原郡王!”
李璟说道。
“外臣代表赞普,叩谢陛下!”
麴莽布支行礼道。
“好了,来人,带高原郡王使者下去歇息!”
李璟道。
“外臣这次来长安,除了称臣纳贡外,还有一事!”
麴莽布支急忙说道。
“何事?”
李璟问道。
“昔日,摄政王承诺过,愿意花大价钱购买高原青稞酒,不知还算数吗?”
麴莽布支说道。
“当然算,这个事情等退朝之后,你到本王府上,本王再给你们细谈此事!”
李璟点了点头,就算麴莽布支不提,李璟也要跟对方做成这笔买卖。
麴莽布支暗喜,这样一来,他不就能够私下里跟摄政王接触,然后,再跟摄政王提象雄的事情。
麴莽布支行礼退下,目送麴莽布支离开宣政殿,李璟这才收回目光,接下来就该讨论大唐的灌溉工程。
“当初隋朝立国,定都长安,因关中粮草不济,隋的两代皇帝不得不去东都逐食,我大唐取代隋后,依旧没有改变这个局面,这是为何?”
李璟问道。
“启禀摄政王,皆是因为长安的粮草无法满足京师百万人口所需!”
刘伯温起身出列,手持笏板奏道。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关中自古不是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吗?”
李璟问道,个中缘由李璟心里清楚,却还要这样问,是方便接下来聊起大型灌溉工程,大家都能接受,不会有人反对,能够顺利实施下去。
其实李璟早就派人去实地调查,方便到时候动工。
“关中虽有天府之国美誉,但地狭谷少,造成这个局面,是因为灌溉关中良田的郑国渠年久失修,已经废弃不用,导致出水量减少,无法灌溉到所有良田,因此良田减少。”
“后来白渠修建完成,灌溉关中的良田增多,粮食自然也就增多,东汉迁都东都,白渠一度废弃,十六国时,前秦苻坚曾组织过劳力整修过白渠,西魏也曾重修过白渠。”
“自大唐立国以来,重修郑国渠和白渠,自永徽年间灌溉良田多达一万多顷(后世折算28万亩)。”
刘伯温说出了问题所在,曾经的关中确实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在郑国渠的灌溉下,良田四万余顷(后世折算110万亩。)
经过时间的推移,郑国渠和白渠荒废,经历多次重修才有大唐现在的三白渠,灌溉的良田也才秦朝当年四分之一。
就这点粮食,是绝对无法支撑人口众多的长安。
“自前朝起,天子不得不往东都就粮,以前太宗、高宗时,所需禄米不多,每年由东都运来一、二十万石,足够供给,天子不必东西奔走。”
“现在官禄增多,人口增长,需要的粮食更多,运输数量增加,依旧无法满足供给,如今大唐有了蒸汽火车,就能够源源不断从东都运粮到长安,便可解长安粮草短缺问题。”
户部员外郎徐坚起身出班,双手手持笏板奏道。
自从有了蒸汽火车后,从东都运送粮草方便多了,不仅解决粮草问题,还省了不少劳动力,就连运输的费用也节省了不少。
长安从此再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只是很多人不明白,李璟为什么提起此事?
“粮草乃大唐命脉,不能不重视,本王决定重新修建新的水利工程,兴修引泾工程,引泾河水灌溉良田。”
李璟直接说出他的想法,他要将灌溉的良田恢复到秦朝时期的数量,才能保证大唐长安时刻有足够的粮食。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