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23章 引咎辞职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崔仁师、宇文节火力全力,再加上裴行俭、李义府、来济、许圉师、郝处俊、上官仪等一干人,
    国舅这边可谓是兵败如山倒,
    不仅褚遂良折了,还反了崔仁师、宇文节,虽然长孙国舅最后把这两叛徒给废了,但自己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或者说他是惨败,因为那两人本来是他这边的宰相,
    将两人干废,武怀玉又没什么损失。
    相反,武怀玉那边倒是顺势补上来两个心腹为新宰相,甚至把三法司都给掌握了。
    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了。
    他们也只能借着此次晋州大地震之机,试图把武怀玉逼退,毕竟他现在顶着个主持三省的头衔,却又一直没来做事。
    武怀玉嘴角微微上扬。
    他们急了。
    他略微出手,长孙国舅就扛不住了。
    崔仁师和宇文节搞的他们焦头烂额,重挫了关陇集团,事后长孙国舅虽然收拾了这两人,
    但于武怀玉又有何损失呢,反而只会让跟随长孙国舅的一些人心寒心慌。
    斗争嘛,
    不就是拉拢、分化,各种利诱或者欺骗,再加上威胁,
    崔仁师和宇文节成了炮灰,那也怪不得别人。起码他们现在虽罢相贬外,但还没牵连到家人,也还留了一线机会。
    现在朝堂上,关陇派最核心的也就剩下长孙无忌、韩瑗、于志宁了,高季辅和崔敦礼,也已经有所动摇。
    韩瑗想斩首。
    武怀玉等他慷慨陈词完,站了起来。
    但他并没有如韩瑗他们想象中的激烈反驳,
    只是长叹一声,
    “臣有负太宗皇帝临终托付,也有负陛下的期望。”
    “臣请辞!”
    殿上安静,
    谁也没料到,韩瑗一通攻击,武怀玉还真就要当殿请辞。
    皇帝李承干不肯,武怀玉固辞。
    三天后,
    武怀玉的第三道辞表,皇帝终于同意了,
    不过皇帝也仅同意武怀玉辞去检校中书令、主持尚书、门下两省事务的职事,仍以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仍是政事堂宰相,只不过不再主持三省。
    但武怀玉以旧疾复发为由,并不去政事堂处理政务。
    以司徒、侍中长孙无忌检校中书令,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二省政事。
    看着好像长孙无忌扳回一局,取代了武怀玉为首辅。
    可在朝堂上,
    他的势力却大不如从前,甚至有时候他这个主持三省政事的元舅,还不如天天不上朝的武平章说话管用。
    时间来到八月十八,
    晋州大地震的善后安抚也差不多忙完了,朝廷派了使者前往慰问,免税赋三年,地震压死的人家各赐给绢绸三匹。
    长安西一百余里外,
    醴泉县,昭陵,
    太宗皇帝李世民的灵柩,终于安葬于昭陵九嵕山。
    九嵕山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隔着关中平原,南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原。
    昭陵因山为陵,营建了十几年,从首葬长孙皇后起,到如今太宗也安葬于此,这里还已经安葬了许多王公贵族们。
    武怀玉来送太宗皇帝最后一程,
    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陵山周围有庞大的建筑群,还有宫人供养,官兵守卫,还设有专门的五品陵令管理,还有护陵将军、郎将守卫。
    皇帝陵前,
    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许多归附的胡人贵族,纷纷跪请皇帝李承干,请求让他们杀自殉葬,
    承干看着那跪满一地的胡将们,这些曾经四边蛮夷酋长们,如今都是为大唐忠心耿耿流血战斗立功的大臣,
    还与宗室联姻,
    这些人在朝中反而是对朝廷,对皇帝极忠心的一群臣子。
    “先帝早有遗旨,不许你们殉葬,但你们的忠心,先帝早就明白。”
    九嵕山下,
    司马门内,列置了两排石刻像,
    这些石刻像下还有一块碑,上面是石刻像的人物介绍,每一个都不简单,
    排第一个的,就是曾经东突厥大汗颉利可汗,这位曾经控弦四十万的草原雄主,也只能化为石像,从此长久侍奉太宗皇帝了。
    在他后面,都是被太宗皇帝征服的那些蛮夷君王,
    突利可汗、薛延陀可汗、吐谷浑可汗、吐蕃可汗、西突厥可汗、高句丽王、百济王、新罗王、林邑王、焉耆王、龟兹王、吐火罗可汗、可萨可汗、波斯国王、于阗王、龟兹王、奚王、契丹汗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