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61国事为先  隆万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松江府周围,也就是后世的上海,找到合适的港口位置,圈起来建城,依托港口建仓储和城市服务功能,建立一个全新的城市。
    甚至,可以按照后世城市规划的模式,充分兼顾卫生、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明全新城市的样板。
    四九城虽然按照魏广德之前的要求,对城市排污渠道进行过整治,也让差役经常上街巡查,对不讲卫生行为进行处罚,但现在也只能做到表面光鲜。
    除了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再到朝天门这一路是铺了石板路外,其他道路大多还是土路。
    加之此时车马全靠畜力,满街的骡马,就算挂了袋子依旧有滴落的屎尿。
    放到后世简直不能忍受,不过这个时代嘛,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京城还算是做的最好的了。
    想到这里,魏广德就开始考虑其他需要着手解决的难题。
    土地问题,其实是魏广德最容易解决的,原来那些有主之地,直接用官地置换过来就是了。
    土建,那是工部的差事儿。
    又是工部,魏广德不得不感叹一句,这个往常最不被朝廷看重的衙门,在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貌似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历代朝廷对于工部的态度,除了给皇帝修陵寝,剩下就是修宫庭和河工了。
    对了,明初这北京城也是重新整修过一番的。
    顺着先前的话头,魏广德想明白后就继续说道:‘朝廷不可能同时开放多个口岸,不过再设立一个还是可以的。’
    “那就好那就好。”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不管是谭纶还是江治脸上都浮现出喜色,嘴里不住说道。
    “怎么,你们也打算参股海贸,准备也要个船引?”
    魏广德多精明的人,马上就想到他们今晚的反常举动,于是笑着问道。
    “呵呵,善贷,你当初在月港是大手笔,在我们都不看好的时候插手月港海贸,这些年赚得盆满钵满。
    别看大家说起你经商之事都是一脸不屑,可心底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江治乐呵呵笑道。
    “是啊,说实话,月港之后没两年我就有些后悔,当初没听你的,让家里人也过去,在那边入股一个商会。”
    谭纶苦笑道,“之后听说海贸之利才知道如此丰厚,怪不得当初连浙江、广东的商人都往福建跑,想要分一杯羹。
    失策啊,失策。”
    “现在有人想要船引,所以今日你们才这么说?”
    魏广德继续追问道。
    “是啊,不少老乡,还有一些同年也都有此意。”
    江治说道。
    找到谭纶的人还不多,毕竟知道他在朝廷里也没几年了,何况年龄也大,和他同一辈的官员大多也致仕。
    不过谭家人后面也经商,自然也听说了海贸之利。
    当然,其实一开始这些官员家人更想参与的还是贩盐,毕竟大明盐商的富甲早就名闻天下。
    不过此时江南,海商实力在这些年里大爆发,已经大有追赶盐商的意思。
    倒是那些手工业商人,开工坊和织机的,虽然收入也是大增,但始终是比不过那些商人的。
    他们把商品卖给那些商人,所得利益也就那么多,和卖到国内其他地方都差不多的获利。
    而海商拿到他们的商品,卖出国门后价格往往都要暴增,利润反而比他们赚辛苦钱的还要多。
    “这样啊,说明如果朝廷这次开放港口,颁发船引应该会有许多家族争抢才是。”
    魏广德淡淡说道。
    闻言,谭纶和江治都是微微点头,并不否认。
    “这个,后面肯定还要好好斟酌,先不说这个。”
    想到这次可能面临的难题,魏广德不由得有些发愁。
    船引不可能无限制的发放,虽然每张船引都意味着朝廷每年都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但如果太多了也不好,无法体现出价值来。
    而且,不管是大明的生产能力还是西方的消化能力也存疑,所以无节制的大规模扩张外贸不可取。
    大明商品一定的稀缺性,更能让商品卖出更好的价格来。
    “工部,如果银钱投入足够的前提下,能否在一年内建立一座小城?”
    魏广德话头一转,忽然看着江治问道。
    “筑城?”
    江治闻言一愣,小声问道:‘可是要在辽西走廊筑城?
    如果是那里,需要从关内征发徭役才能快速完成,钱粮管够的话还是没有难度的。’
    虽然江治之前还说役夫吃紧,但那是朝廷只能拿出不多钱粮的前提下,按魏广德所说银钱足够投入当然是另当别论。
    其实在大明,虽然大部分人口都是务农,但田地就那么些,其实已经存在劳动力因为分布不均衡出现在结构性过剩问题。
    一些苦寒之地人口不足,浪费大量土地,而关内,特别是南方,却有无数流民存在,因为失去了田地这些赖以谋生的手段,不得不到处流浪乞讨。
    “不是辽西。”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