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nbsp; 「战俘事务,有我帮您出谋划策丶劝降更多战俘为帝国所用,还是很容易出政绩的。您何愁将来不能高升到更重要的部门丶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呢?
至于占领区事务,我觉得,也容易出成绩。目前帝国的统治办法还是太死板,既容易激发被占领地区人民的抵抗,还会导致被占领区经济活力的下降。
随着伊普尔战役结束,比利金全境都已经被帝国控制,曾经的国王也死了,但是他手下一些内阁成员当时没逃上那艘布国巡洋舰,也就没被炸死,我觉得我们应该召集这些人,扶持恢复一个比利金合法管理机构。
经济上,仍然要求他们高度配合帝国的战时经济,农产品也继续可以摊派收购,但工厂就没必要立刻拆走迁移回国内了,那样损耗太大,还不如利用现有设备丶就地组织生产。
如果您能推进这样的经济政策,未来我也会说服鲁普雷希特公爵,在比利金境内合适的地方,
乃至法兰克最北部,搞一些因地制宜的工业门类。只要您在占领区搞出了好的经济成绩,能够反哺帝国的军工军需系统,将来您在经济规划领域的话语权,自然会加强。」
历史上德玛尼亚在西线的占领政策,还是有些生硬的,都是直接军事统治,都没有扶持当地的合作者。
当地的经济效率也非常低,很多工厂都是直接拆掉了丶把机器运回德玛尼亚国内,这样粗暴的做法,对生产力破坏很严重。
倒是在东线,帝国还搞波波人的自我治理,为了和露沙争夺波波本地人的支持率,德露双方互相卷给当地人的福利优待。最后仗打完两败俱伤丶还因此让战胜国顺势捡了个大便宜,扶持了个波波国出来。
当然,历史上德玛尼亚在西线没能搞当地人自我治理,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一一他们始终没能100%占领比利金国土。国王始终留在伊普尔,靠布军死守全国最后5%的国土,那他就始终能合法代表比利金。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比利金原来的统治架构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一个布列颠尼亚人扶持的伊顿公学初中生。
既然如此,掌管战俘和西线占领区治理事务的巴登部长,完全可以向内阁陈情。为了更好的经济效率,也为了让投降的那几个师比利金陆军与帝国更深度合作,应该把俘虏的比利金高层放出来重新组阁。
玩过《钢铁雄心》的都知道,你打赢占领后,放出「专员辖区/傀儡国」可比直接占领丶军事统治效率要高得多,吃当地的资源和工业产能也吃得更多。
「这些建议倒是中规中矩,我本来也在考虑这事儿。既然你也看好,那我就加速推进。」
巴登部长充分听取意见后,很爽快地表示会尽量采纳,还让鲁路修以后想到什麽点子,也别藏着掖着。
「以您的深谋远虑,肯定也是早就想到了。我不过是运气好,凑巧提醒了您。祝愿在您的治理下,比利金和西线占领区能越来越好吧。」
鲁路修也不居功,他知道巴登部长本身也是很有见地的,这些事情他自己就能做好,鲁路修只是顺势推一把。
把鲁路修送到车站后,巴登部长亲自目送鲁路修登上火车,还让司机帮鲁路修搬行李,前前后后搬得司机都腰酸背疼了,主要是行李里的金币太多了。
火车启程后,一路往东南而去,最终的目的地,便是盟国的首都维也纳,鲁路修要去那里探亲,接一些亲戚回来。
而巴登部长目送火车离开后,此后几天就专注于筹建比利金的新行政机构,以及加快对布列颠尼亚俘虏的劝降。
鲁路修留下的劝降材料,也不止他那天亲自演讲的那一份,还有很多针对性丶分门别类的说辞。比如针对坎拿大人的丶针对澳新军团丶针对南亚阿三的。
巴登部长让人全部试了一下,发现对付阿三的劝降说辞也挺好用-
—
这场战争期间,布列颠尼亚之所以能说服阿三人给他们卖命,一来是因为阿三穷,确实需要当兵吃粮或者做工吃粮谋生。二来也是对阿三高层许诺过,「只要阿三帮他们打仗,战争胜利后就许诺阿三自己建国」。
但鲁路修当然知道,布列颠尼亚这种狗东西,从来都是不讲信用的。它们画的大饼统统都是假的,无论是给爱尔兰人还是阿三还是中东地区那些部族,统统只是为了利用对方,实际上一条都不会兑现。
反而只会在全世界到处理雷挖坑,可持续地当搅屎棍挑动当地部族互相仇杀百年不得安宁。
虽然现在鲁路修还拿不出铁证,但他至少可以教巴登部长先对着战俘们反覆强调这种可能性,
能在战俘们心中种下多少怀疑的种子,就尽量种。
这样慢慢积累下来,多多少少也能说服几成人采信。
巴登部长也确实照做了,结果每天还真有百馀人至数百人的阿三俘虏,从此前的布国洗脑话术中清醒过来,意识到「那些许诺根本不可靠,反正都是当劳工干活吃粮,给德玛尼亚人干也是一样的」。
相比之下,最后还是战俘里的坎拿大人和澳新军团比较死硬主要是这些地方的人,并没有跟布列颠尼亚本土那样丶因为「大量徵兵导致后方劳动力供给不足丶自由市场导致后方工资猛涨丶前后方工资倒挂」而明显受害。
如今坎拿大和澳新的劳动力市场还比较平稳,当兵的人赚的钱还是比当工人要多一点,士兵们也就很甘心卖命。
尤其以坎掌大人最为死硬,他们对布国的忠诚度比布国本国人都高。他们对巴登部长的招抚完全不为所动,部长也别无他法,只能把这些人都抓去挖矿当苦力了。
巴登部长还深谱做事必须实干和宣传相结合的道理,所以一边筹建比利金合作政府,一边还高调宣扬。
对于那些投降的布军士兵,尤其是没有家人牵挂的,以及那些投降合作的阿三,巴登部长也都安排了报社记者来采访,然后大肆报导。
消息传开后,德玛尼亚国内对于这些「敌人幡然悔悟丶弃暗投明」的案例,当然是非常欢迎,
人心也一度振奋,让更多人坚信自己站在了以战促和的一方。
而报导传到伦敦,却在布列颠尼亚内部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
之前陆军被全歼丶海军遭重创这一连串的惨败,还没找到责任人背锅呢,议会最近十几天一直吵得不停。
现在甚至出现被俘部队成建制和敌人合作丶阿三兵也为钱倒戈的局面。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