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sp;由此导致克虏伯造的舰用装甲,至少也是给巡洋舰用的,挪用给早期坦克的话就太厚了。
鲁路修需要另想办法,让人弄些轻一点薄一点的渗碳装甲板。
一想到要处理的问题那麽多,鲁路修觉得这个局攒得还是挺累的。
除非自己让公爵出面,直接找一家公司委托研究,将来坦克的技术也由别人掌握,自己只贡献点子,那还有可能赶上进度。
但坦克技术所有权不捏在自己手里,他又不甘心,倒也不纯是为了钱,更是为了防止泄密,以及将来的不断改进叠代。技术如果落在别人手上,只要目前的东西没明显过时丶还能卖得出去有钱赚,工程师和经营者们改进的动力就弱了,容易消极怠工。
鲁路修的很多超前思想,也就没法及时变现丶落实。
「怎麽办?我自己手头完全没有造车造坦克的工业企业,光靠砸钱的话,问友商要人要设备要前期技术,友商也未必配合度够高。就算我拿出一千万马克和克虏伯合作,克虏伯肯全心全意跟我合开一个新工厂麽?
还是得双方各有所求,我也能拿出一点让克虏伯眼红的技术,然后互相交换,这样才能把事情做长久丶把局盘活。」
鲁路修自己在办公室里埋头琢磨了很久,看了不少产业资料丶技术资料,最后得出这麽一个结论。
反覆推敲之后,他愈发觉得这个想法才是最靠谱的。
自己也要攻坚搞定一个核心技术点,然后让克虏伯也在技术层面对自己有所求,到时候互相技术交换,自己一招鲜吃遍天把局攒起来。
最好自己搞定的东西,克虏伯那边将来不光在坦克方面用得到,在军舰丶大炮等领域也能用得到,这样用来交换筹码就更方便了。
自己只要拿出一个很值钱的大筹码,可以换来很多琐碎零细的小筹码,研发过程中遇到什么小问题,还能随时喊克虏伯派工程师来配合,或者让他们调人归自己管。
但是,自己具体该搞些什麽呢?
鲁路修足足想了一个晚上,想到了很多胡思乱想的点子,又一个个排除掉。
最后实在拿不定主意,夜深人静时他还离开驻地,去敦刻尔克港区转了一圈,吹吹海风醒醒脑子。
突然,看到港区里几艘带着大吊机和气囊组的拖船正在施工,试图起吊一艘坐沉船舶上的设备,鲁路修才眼前一亮。
他如今正好是港区的占领军指挥官,当然有权过问一切事务,于是立刻喊来一个巡逻军官,去问问是谁在作业。
很快就有一名施工方的管理人员被带了过来,点头哈腰递烟问好:「长官,我们是克虏伯公司的,是受了外交和海军两个部的委托,来打捞之前布列颠尼亚人战沉的浅水重炮舰上的丑国炮塔。
海军希望我们研究一下丑国的14英寸舰炮,外交方面希望我们帮忙抓住丑国伯利恒钢铁公司违反中立法的铁证,这是我们的手续鲁路修看了一眼远处沉没的军舰,立刻就想起来了,这不就是那天空降敦刻尔克要塞之后丶被卡在泊位上用140岸防炮精确点杀的「法拉格特海军上将号」和「石墙杰克逊号」吗!
再之前的「格兰特号」和「罗伯特李」号,当时是在夺路出港途中被击沉的,所以死状比较不规则。
而这两艘船,死得非常优雅,四平八稳坐沉。如今才战役结束没几天,已经可以完整打捞了。
鲁路修突然心中一动:「这些船算是占领军的战利品,你们克虏伯要14寸双联装主炮塔也就是了,批文上可没说军舰残骸也归你们。那都是我们辛辛苦苦打沉的。」
那名负责的工程师和项目监理人员们闻言不由面面相,愣了一会儿才问:「那如果舰体捞上来,要怎麽处置呢?」
鲁路修想了想:「推到一旁空着的浅滩上搁浅吧。」
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还在犹豫,似乎在计算用拖船把残骸推到一边,会导致增加多少工作量和预算。
但鲁路修后续的随口一句话,就让他们打消了这方面的顾虑。
「你们克虏伯也太不够意思了,古斯塔夫先生还请我吃过饭,列车炮的项目就是我给他的,捞到我的地界上,招呼都不打一声。」
那些克虏伯的人一听眼前这位年轻的上校居然是大老板古斯塔夫的座上宾兼大客户,顿时肃然起敬。
随即又自然而然地转念一想:这麽年轻就能做到上校的,能是一般人吗?
那些工程师立刻对他恭敬有加,一个个递名片说些恭维的话。
鲁路修也不想拒人于千里之外,就随手接过了几个人的名片。
他看到其中一张名片写着「卡尔.海里乌斯」,还有一张写着「威廉.罗西林」,不由眉头微微一皱,隐约觉得有点熟悉。
如前所述,鲁路修穿越前是学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也是一个哀爱好历史的军迷。
但这两个名字,他绝对不是历史书上看到的,反而是在专业课教材上有点印象,只是一下子不太想得起来了。
鲁路修就一边回忆,一边随口攀谈:「你们在克虏伯具体负责什麽的?研究大口径火炮的麽?
不然为什麽让你们来?」
那位罗西林工程师连忙否认:「不不不,我们只是冶金专家,这次来协助打捞,一来是看看丑国同行伯利恒的炮钢材质水平,二来也是看看敌人的军舰钢材回收价值如何。」
听几人聊起「钢材回收」,鲁路修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想起来了。
这俩人是他前世在电力电气专业课教科书上看到的!
前世学电力电气时,老师讲到「非平衡负载对电网冲击的影响」时,就提到「单相电炉」这种冲击电网的反面典型。
当然了,「单相电炉」这种冶金炉,在前世早就不存在了。那是一个法兰克工程师1900年申请的专利,也正因为这项技术对电网的负面影响很大丶浪费很大,所以在电炉炼钢技术出现的前20
年,几乎没有发展起来。
整个一战期间,哪怕工业强如丑国,每年生产的电炉钢也才10万吨左右,这还是战争结束前产量巅峰的年份。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