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6章
说实话,三人之间君臣关系虽不错,却也没有好到交流吃了啥的程度。
说句不好听的,你一个大臣给皇帝介绍吃的喝的,史书里记上一笔就成“幸进”了。谁家正经大臣干这种事?
弘治一朝,就有位叫丘濬的大臣通过宦官给皇帝献上了自己做的饼,后来他入阁当了阁老,便有人戏称他做的饼是“阁老饼”。
这事儿要是搁在面皮薄的人身上,晚上哪里睡得着觉?
张居正和高拱对视一眼,都在彼此眼里看到一句话:要脸!
高拱笑着把事情引到张居正身上:“是张居正家里给他送来的汤食,也不知是怎么做的,吃着特别香。”
隆庆皇帝一听,转向张居正,见张居正眉目冷峻,一副“这不该是君臣之间该有的对话”的端肃表情。他这段时间接触了那么多朝臣,比从前更了解张居正他们的脾气,只得说道:“张爱卿家里倒是有心了。”
张居正面露无奈:“是我那刚到京师的小舅子不懂规矩,私自托人送过来。我想着送都送了,不好白白浪费才给吃了。”
隆庆皇帝平日里的饮食由尚膳监负责,近来做的吃食都十分美味,都是底下的宦官在变着法儿讨好他。
比起在前朝听文武百官讲一堆虚头巴脑的话,这些内官献上的各种宝贝倒是更叫他找到了当皇帝的快乐。
偏偏户部那边很不识趣,总喊没钱,他这个皇帝想调用些银钱都不给。
隆庆皇帝很恼火。
那么大一个大明,怎么会没钱?大明那么多土地可都是要交田税的,怎地到了户部那边就说这也不够、那也不够,劝他不要过于奢靡。
隆庆皇帝一想到朝堂上那堆糟心事,顿时就没了闲谈的兴致,只坐在那儿听高拱他们轮流讲学。
至于听进去几分,那就无人知晓了。
过了五月初二,春讲就该结束了,后头暑气渐重,为了皇帝和讲官们的身心健康不适合再每天讲学。
张居正心中隐隐有些忧虑,接下来他们能与隆庆皇帝直接交流的机会更少了,不知道高拱熬不熬得过朝中这场针对他的攻讦。
在此之前,徐阶和高拱几人都已经因为内阁中的纷争轮流递过辞呈。高拱更是已经递过两回,俗话说“事不过三”,再这么下去乞骸骨归乡这招就不好用了。
高拱要是真走了,对他而言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
顾闲哪里知晓自己送的番瓜杂菌汤叫皇帝都闻到了味儿,傍晚从张居正那儿听说的时候还吃了一惊。
顾闲搓手:“那我下次要不要把咱陛下的份也送了?”
那可是皇帝欸,皇帝吃了都说好,在这个时代的厨艺界岂不是可以横着走!
张居正一看顾闲那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摇着头说:“哪能随便送外食进宫?我跟你说这件事,也是让你以后别再托光禄寺那边往内阁送吃的了。若是以后人人都那么干岂不是乱了套
擅长危言耸听的嘴,只能跟着他出去练起了养生操。
趁着锻炼间隙,张居正才顺嘴和顾闲说起高拱等人端午可能来做客的事。
这事是顾闲送的番瓜杂菌汤引来的,还得顾闲辛苦下次厨来招待客人。
一听是让自己下厨,顾闲顿时就来劲了:“没问题,只管交给我,保证让大家都腆着肚子离开!”
张居正脑海里出现高拱等人挺着个大肚子离开张家的画面,一阵沉默。
倒、倒也不必如此。
张居正道:“你明儿顺道给元美捎个帖子,看看他来不来。”
有顾闲这个大嘴巴子在,王世贞肯定会知道这次宴请之事。他与王世贞到底是同年,又让顾闲拜了他当老师,断没有请了其他同年不请王世贞的道理。
不过是顺嘴问一声的事。
顾闲连连点头。
对顾闲来说,整治一桌大席可是桩大事,他当即积极地问起到时候会来多少人、客人们都是哪里人士、有什么偏好和忌口。
张居正一般不自己经手这些琐事,听顾闲越问越多,便喊来游七跟他对接。
游七是张居正从老家带过来的,年轻力壮,又会来事,张居正许多对外的事务都交给他去办,外头的人也都知道他代表的是谁。
顾闲与游七也算熟悉了,张居正走后他又跟游七聊了一会,很快把这批名单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这次宴会虽是在张居正家办,但另一个牵头人是高拱。以高拱目前在朝中的处境,来的人不会太多,大多都是高拱一系的成员。
顾闲在里头听到个挺熟悉的名字,张四维。
这张四维与高拱关系密切,两人都跟杨博家有姻亲关系,高拱提拔起来的王崇古还是张四维舅舅,四舍五入妥妥的一家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家祖上曾是有名的盐商,后来家中子弟陆续当了官,顺利达成了官商一家亲的大好局面。
据说张四维家富得流油,逢年过节积极给张居正送礼,张居正颇为感动,拉拔张四维进了内阁。
结果后来张居正不在了,他的家是张四维抄的,他的改革举措也是张四维废止的。
顾闲仔细盘了盘里头的关系,赫然发现张居正这是选了个仇家当继任者啊!
记得那场抄家的祸事是奔着要张居正全家性命去的,若非朝中还有人冒死求情,估计连张居正家的八十老母都没能幸免。
大外甥,危!
小外甥们也危!
没想到这时候张居正跟高拱的关系居然这么好,高拱还把自己一系的人带来张居正家聚餐。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