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4章
顾闲第二天就开始刷科举真题。
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四书他算是通读过的,像给上句接下句这种倒很简单,遇到要他解释某句话含义的内容他也能自由发挥,答得还挺像那么一回事。
唯一让他为难的就是不知该选五经中的哪一经,最方便的当然是跟着张居正选,连买书的钱都省了,张居正家里有的是,还能跟张敬修他们探讨交流。
不过顾闲拿着《礼记》翻来覆去,总觉得兴趣不大。
他果然是个俗人,不太喜欢写满条条框框的《礼记》。真要选这个当本经,还不如学个《易经》呢,考不上说不准还能编点玄之又玄的话去当算命先生忽悠人,多实用!
张居正每日都要去上衙,顾闲白天写题写纠结了,就去找王世贞聊起这事。
面对一点都不见外的顾闲,王世贞也渐渐接受了这位“小友”。他说道:“是该考虑这件事了,下次县试在明年二月吧?”
顾闲连连点头,他虽没参加过县试,但具体时间还是知晓的。
童子试要考三轮,县试、府试、院试,一般而言二月考县试,通过者获得府试资格;四月考府试,通过者获得院试资格。
至于院试,那就是对所有考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道坎了,跨过这道坎就是正儿八经的秀才。
对小老百姓来说,考上秀才最实惠的就是可以给家里挣两个免役名额!
没办法,官府摊派下来的劳役实在太多了,别提运输木材之类的常规活计了,就连新县令上任翻修县衙都得征召你过去干活,实在叫人苦不堪言。
更可怕的是,官府一边让你打白工,一边赋税还是照收,遇上灾荒年可不就家破人亡吗?
顾闲他哥就考了个秀才,后来屡试不过才歇了心思,要不然考个举人待遇更高。
顾闲两辈子都没进过考场,不过从旁人的反应也知晓自己应该是有点儿读书天赋的,就是不知道这天赋能在科举上起多大的用处!
没来京师前顾闲还没有去应试的打算,来了京师后想到几十年后山河破碎,心里便不太得劲。
哪怕自己不一定能活那么久,自己的子侄们总是能活到的,到时难道要让他们再经历一遍自己曾窥见过的惨烈时代吗?
世道一乱,什么恶事都有可能发生,人命还不如猪狗值钱。
顾闲也不知道往后有没有机会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但看张居正他们的态度就知道了,早早去考个正经出身总不会有错。
没个功名在身,你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
你菜做得再好,人家遇到家国大事会听你一个厨子的意见吗?
还是得考!
不想跟着张居正选治《礼记》不要紧,这不是有个现成的治《易经》的老乡吗!
王世贞听顾闲有意向治《易经》,点着头说:“我这段时间都借住在法华寺,你有什么不懂的大可来问我。”
若说一开始还有
那么一点道理的,现在好了,报应来了吧。
早知如此,昨晚就不该在信里提及这小子。
张居正办正事时严肃认真,对待朋友却不是不近人情的性格,正相反,他是很擅长夸人的。
比如这会儿他就变着法儿夸赞起王世贞这位此前关系说不上非常亲近的朋友,顺便拉拉关系:你我是同年,你与我小舅子又是同乡,这是何等深厚的缘分。区区教导我小舅子这点小事,你应该不会拒绝的对吧!
王世贞一开始还挺受用,听到后头却莫名听出点“终于把这小子甩出去了”的如释重负。
可张居正都说到这种程度了,自己又有求于张居正,王世贞也只能收下这份有点儿烫手的束脩。
等到顾闲行过简单的拜师礼,喊了王世贞一声“老师”,这事才算告一段落。
张居正才与王世贞对坐说起王父的事情,这事肯定是能办的,只是最近朝中局势不大好,内阁正为言官的事扯皮,还得再等等。
王世贞当年便与头特别铁的谏官杨继盛交好,冒着被严嵩报复的风险也要帮着杨家人伸冤以及料理后事。
如今他住在离皇城这么近的地方,自然也听说了最近那几位谏官的遭遇——
明明当初御史弹劾高拱也是有理有据的,结果碰上先皇驾崩不了了之,倒是叫高拱记恨上了弹劾他的御史。
王世贞从来都是个刺头,当着张居正的面也并不掩藏自己对此的看法:高拱指使自己人撵走御史,是在公报私仇、阻塞言路!
顾闲听到这里,不由偷觑了张居正几眼。
根据他对张居正不怎么保真的了解(大多数都是别人转述的野史),张居正在对待言官的态度上和高拱差不多:我搞改革的时候不需要有不同的声音,你敢在旁边叽叽歪歪就给我滚。
前段时间游七还跟他说高拱跟张居正是好朋友呢。
所以王世贞这是当着张居正的面骂他朋友,顺便把张居正本人也给骂了?
嘶。
不愧是你。
张居正本就知晓王世贞的性格,如今听他这么说也并不意外。
这也是他犹豫着往后该怎么安排王世贞的原因。
王世贞这人太直了,眼睛里揉不进沙子,放在京师很容易得罪人,放到外面估计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不说已经去世十余年的杨继盛,上一个连皇帝都敢骂的直臣海瑞,那也是前不久才从牢里放出来。
这并不是张居正需要的人才。
他需要的是能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把事情落实下去的类型。
对方有没有高远的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