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一章 出山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金风玉露,秋月春花。

    万千群山,层林尽染。

    按照墨家的“节用”规矩,凡有山月,便不可掌灯。

    今夜秋月高悬,明澄清澈,自然便成了月下起舞。

    留守山林的子弟用石墩在洞口的岩石平台上...

    昭帝二十五年,春末。

    山风自北岭吹来,裹挟着松针与腐叶的气息,拂过霍昭瘦削的肩头。他背着一只粗布行囊,脚踩草履,踏在湿滑的青石小径上,每一步都走得极稳。身后是赵义护送至断崖边的最后一程,再往前,便是密林深处无人踏足的古道,传说中有猛兽出没,亦有前朝隐士留下的残碑断碣。霍昭回头望了一眼,只见赵义立于崖畔,身影如铁铸一般,手中长刀斜指地面,刀锋映着晨光,冷冽如霜。

    “记住,”赵义声音低沉,“你不再是霍家子,你是李二狗,父亲早亡,母亲病逝,自幼流浪山中,被猎户收养。若有人问起身世,只说不知。”

    霍昭点头,喉间发紧,却未言语。他知道,这一别,或许便是永诀。赵义不会随他同行,只为掩人耳目,也防追踪。从今日起,他必须独自行走于这乱世山野之间,像一粒尘埃,悄然落入民间,无声无息地长大,然后??复仇。

    赵义忽然单膝跪地,从怀中取出一枚铜牌,递向霍昭。那铜牌已磨得发亮,正面刻着“霍”字篆文,背面则是一枚玄武印纹,隐约可见四象环绕之形。

    “此乃霍氏执事令,当年你祖父霍光亲授霍忠爷爷。如今交予你手,不为权柄,只为铭记。”赵义声音微颤,“他日若你能杀入长安,立于未央宫前,便以此令召我霍氏旧部残魂,共赴玄武门!”

    霍昭双手接过,指尖触到铜牌温热的边缘,仿佛有血在其中流动。他将铜牌贴身藏好,深深一拜,转身走入林中。

    密林幽深,枝叶交错如网,阳光碎成斑驳金点洒落肩头。霍昭一路疾行,不敢停留。他知道,朝廷密探早已布下天罗地网,青崖山庄虽已被焚毁,但王陵亲率三千羽林军封锁七十二道山口,设伏搜捕,只待霍氏血脉现身。而他,正是那唯一活着的火种。

    三日后,霍昭抵达山南小镇??云溪集。

    此处偏僻荒凉,仅有数十户人家依溪而居,以采药、狩猎为生。镇东有一破庙,名唤慈恩庵,香火早已断绝,唯余断壁残垣。霍昭蜷缩于庙角柴堆之下,腹中饥饿难忍,却不敢贸然露面。直至夜半,方见一位老妪提灯而来,白发披肩,拄杖缓行,口中喃喃诵经。

    她名为柳婆,原是尼姑,庵中独居多年。见庙中有少年蜷卧,非但未惊,反而轻叹一声:“又是逃命的孩子。”

    霍昭警觉抬头,手已按向腰间短匕。柳婆却不惧,只将手中半块糙饼递来:“吃吧,饿坏了身子,还怎么报仇?”

    霍昭浑身一震:“你……你怎么知道?”

    柳婆一笑,眼角皱纹如刀刻:“你眼中有恨,眉心结煞,非寻常孩童。况且……”她顿了顿,压低声音,“赵义托人捎信来了,说有个叫‘二狗’的孩子会来投奔我。”

    霍昭怔住,随即跪地叩首:“多谢婆婆救命之恩。”

    柳婆扶起他,目光深远:“我不救你,我只是等你。二十年前,你祖父霍光曾救我一家性命。今日还债,理所应当。”

    自此,霍昭便在慈恩庵安身,化名李二狗,白日帮人砍柴挑水,夜里随柳婆习字读史。柳婆虽为女子,却通晓兵法韬略,尤精《孙子》《吴子》,更熟记霍光当年奏对朝政之策。她常于月下对霍昭言道:“仇要报,但不可莽撞。刘据非庸主,他在位二十四年,平羌患、定西域、整吏治,百姓称颂。你若只为私怨而动,终将败亡。”

    霍昭低头聆听,心中翻涌不止。他曾以为刘据不过是个弑臣篡权的昏君,可听柳婆细述朝局,才知当年霍光权倾天下,六卿皆出其门,连太子婚事皆由其定夺,昭帝晚年几成傀儡。刘据继位后欲削外戚之势,霍光拒不交权,终致兵戎相见。

    “所以……我爹爹也是错的?”霍昭低声问。

    柳婆摇头:“是非不在一人,而在势。霍光有功于国,却恋栈不去;刘据欲振皇纲,手段却太烈。你们两家,都是被时代推上悬崖的人。”

    霍昭沉默良久,终于明白:他要的不只是复仇,更是清算一段被遮蔽的历史。

    时光流转,转眼三年过去。

    昭帝二十八年,夏。

    长安城内,大旱三月,赤地千里。百姓流离,饿殍遍野。然未央宫中依旧钟鼓齐鸣,歌舞升平。刘据登临高台,望见城外饥民云集,神色凝重。

    “朕即位以来,未曾懈怠,为何天降灾异?”他问王陵。

    王陵躬身答曰:“或因冤魂未散,戾气冲天。陛下可否考虑赦免前朝余党,以安民心?”

    刘据冷笑:“霍氏谋逆,满门当诛。若朕今日宽恕,明日便有千个霍光起兵造反!”

    话音未落,忽有边将急报:匈奴单于趁中原大旱,集结十万骑兵南下,已破雁门关,直逼太原!

    举朝震惊。

    刘据急召群臣议事,然诸将畏战,无人敢应。唯有新任羽林郎将李承安挺身而出:“臣愿领兵出征!”

    众人视之,方知此人年仅二十,出身寒门,却是近年武举榜首,箭术冠绝京师。刘据大喜,当即授其虎符,命其统兵五万驰援太原。

    李承安领命而去,军容严整,士气高昂。出征那日,万人空巷,百姓夹道相送。谁也不知,这位年轻将领,正是隐姓埋名七年的霍昭。

    原来,七年前柳婆见朝廷搜捕渐松,便暗中联络霍氏旧部残存势力,将霍昭送往陇西军营,投笔从戎。霍昭改名李承安,以庶民身份参加武举,凭借骑射剑术一举夺魁,三年间屡立战功,升至羽林郎将。

    此刻,他披甲跨马,立于军前,目光如电扫过送行人群。他知道,这是他第一次以真面目示人??尽管仍是假名,但他已踏上通往长安的征途。

    太原之战,惨烈异常。

    匈奴铁骑凶悍无比,连破三城。李承安率军迎敌,初战不利,折损千余人。然他并未退缩,反而深入敌后,夜袭粮道,火烧匈奴辎重营地,斩首三千级,夺回被掠百姓万余。

    捷报传至长安,举国振奋。刘据龙颜大悦,亲书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