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天幕上画面一转新的故事出现。
【在华夏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学样式都呈现不同的形式】
【在上古时期以神话传说为主如淮南子,山海经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先秦时期主要是散文,这里面散文包括了两类,一个是历史散文如左传丶国语这样的作品,还有一类则是诸子散文】
【指的是儒墨道法等各个学派的文章】
【两汉时期流行的比较多,有辞赋丶乐府民歌丶主要以赋的文学形式为主,也称汉赋】
【到了魏晋时期诗歌开始逐步流行,到唐朝後诗的形式发展到顶峰】
【有一句话大家也都了解,叫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天幕下许多读书人认真看着天幕,除了在默记这些知识点以外,也在考虑一个问题。
这些文学形式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麽。
【而在这些文学形式中,最被我们熟知的应该就是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了】
【唐诗宋词不必多说,就连孩童也能朗朗上口背上几首】
【明清小说的代表则是四大名着了】
【那麽大家有没有疑问,为什麽到了宋朝以後,诗的形式虽然还有,但为何不流行了?】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变化,在唐代科举中诗赋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文人也可以通过写诗进入仕途,这直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的形式在唐朝已经到达了艺术的顶峰,能写的几乎都被写净,唐代诗人把诗写绝了】
【一如我们现在的小说一般,能想的到的题材已经被写的差不多了,失去了新鲜感】
【到了唐朝後期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往词开始转变,等到了宋开国时就已经趋於成熟,一如我们熟知的李煜】
许多宋朝文人听到这里认同的点了点头。
不是他们不想写诗了,关键是前面几百年把诗已经弄到写无可写。
他们实在是没办法才搞长短句继续创作。
【但不论形式如何变,风格也还是一脉相承,其中许多风格宋词都承接的很好,但在唐朝大放异彩的边塞诗,宋朝却是没什麽人写了】
【那麽原因究竟是为什麽呢?】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唐宋边塞诗的区别】
北宋年间。
赵匡胤听到这里也跟着疑惑起来。
朕的大宋没有人写边塞诗了?
他一下子没想明白究竟是为什麽,但又总觉得哪里好像有点不太对劲。
而各时空下许多宋朝文人听到这里则是脸一垮。
我劝你们不要太过分啊!
【那麽先我们先来听一听唐朝的边塞诗】
“北方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徵人未还。——王昌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登录用户跨设备永久保存书架的数据, 建议大家登录使用
....
一句句唐朝巅峰边塞诗以雄浑的姿态被朗诵出来,听的无数人热血沸腾不已。
何等的大气磅礴丶杀伐之气几乎扑面而来,耳旁似乎也响起了金戈铁马之音。
汉朝将领默默念叨着这些诗句心中激荡万分,恨不能立马提枪上沙场,杀他个血流成河。
文人高士则如饮美酒彻底陶醉其中,从这些诗歌中他们真真切切看到了一个强盛到极致的朝代。
这一刻汉朝对於唐朝的强盛再无任何质疑,从这些诗人所写的诗句就能感受的出来,他们建功立业报国之心是何等浓郁。
同时这些边塞诗也极其对汉朝人的胃口,许多人一连通读了许多遍仍不罢休。
【欣赏完唐朝的边塞诗后,我们来看看宋朝的】
“楼船夜雪瓜洲渡丶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一日岁与暮,扬鞭临散关。——陆游”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苏轼”
“彷佛梦中兴蜀道,日色映山才到地,雪花铺草不曾消。——苏辙”
“羌管一声何处曲,流泉呜咽出萧关——王安石”
天幕上朗诵的声音忽然变得越来越低,笑容逐渐消失,最後不认真听几乎都听不清楚,就像是一个人说话越来越没有底气降低了音量一般。
【对比一下唐宋边塞诗词,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
【唐朝边塞诗时常出现的词,大漠长河丶玉门关丶楼兰丶度阴山】
【在唐朝时期的边塞最远都到达中亚地区了,而被陆游频频提及的大散关的位置在今陕西,瓜州在江苏】
【陕西成边塞了!】
【以前本是没有边塞的,当输的多了以後也就成了边塞】
【在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