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章 危机(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观塘食品厂研发中心内,空气里弥漫着椰浆特有的浓郁甜香与芒果的馥郁芬芳。

    周教授正带着团队进行杨枝甘露第十三次稳定性测试。

    陈秉文则与锺强丶高振海围在最新一批椰汁西米露的成品前,仔细检查其色泽丶粘稠度和风味保持度。

    「文哥,这批椰浆的香气似乎比上一批更浓烈些?」锺强舀起一勺洁白的椰汁西米露,仔细嗅闻。

    陈秉文点头:「泰国供应商新发来的样品,说是雨季刚过的新产季椰子,品质更佳。

    如果口感稳定,我们可以考虑签长期合约,锁定优质货源。」

    他尝了一口,绵密顺滑,椰香醇厚,带着天然的清甜,确实上乘。

    就在这时,研发中心的门被急促推开,负责采购的阿昌脸色发白地冲了进来:「老板!不好了!」

    「慌什麽!」

    陈秉文放下勺子,正色询问:「什麽事?慢慢说。」

    「泰国......泰国那边发来传真!」阿昌喘着粗气,「我们的主要椰浆供应商,金象公司,刚刚发来正式通知!

    下个月起,椰浆价格......上调30%!」

    「什麽?」高振海失声惊呼,「30%?他们疯了吗!」

    锺强也愣住了:「这......这怎麽可能?我们刚签的季度合同还没执行完一半啊!」

    连一贯冷静的周教授也放下了试管,眼神凝重地望向陈秉文。

    30%的椰浆价格涨幅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陈秉文脸色瞬间一冷,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理由?他们给出什麽理由?」

    「说是......说是泰国南部主产区连续遭遇台风,椰树受损严重,产量锐减。

    加上国际航运成本飙升,他们不得不调整价格。」

    阿昌递上一份传真文件,声音发颤,「还说......还说这是行业普遍情况,他们已经是看在老客户份上才只涨30%......」

    陈秉文接过传真,快速扫过上面冰冷的英文条款和那个刺眼的「30%」。

    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

    椰汁西米露和杨枝甘露,这两款刚打开高端市场丶成为陈记利润新引擎的拳头产品,其核心灵魂就是高品质的椰浆!

    椰浆成本在这两款产品中的占比本就高达原料成本的40%以上。

    30%的涨幅,意味着这两款产品的毛利率将从目前的68%左右,瞬间被腰斩至40%以下!

    这还没算上随之而来的芒果丶西柚等辅料可能跟风涨价的风险。

    「文哥,这......这怎麽办?」高振海急得直搓手,「我们的椰汁西米露和杨枝甘露定价本来就高,顾客对价格敏感。

    如果成本涨这麽多,我们要麽跟着涨价,要麽......维持原价!但维持原价的话,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相当于为原料商做的,利润都被上游原料商吃了。

    要不限量供应,找一找别的原料供应商?」

    限量供应?

    陈秉文脑中飞速计算。

    目前椰汁西米露和杨枝甘露在五家标准店日均销量加起来接近四千碗,是吸引高端客流丶提升品牌形象的关键。

    如果因为成本问题大幅涨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物超所值」口碑将瞬间崩塌。

    想到这里,他没有立刻回应高振海的焦急询问,而是将视线落在锺强身上,

    「强哥,椰浆的库存能用多久?」

    锺强迅速心算:「老板,目前椰浆库存还有4吨,每日需求主要是椰汁西米露和杨枝甘露消耗椰浆。

    其他产品如红豆沙丶芝麻糊等椰浆用量很低,甚至不用。

    如果停止新品推广和店内试吃,并且将椰汁西米露和杨枝甘露进行严格限量,比如每日只供应现有70%的量......那麽4吨库存大概能撑到45天左右。」

    他说到限量时,语气透着明显的不甘,那意味着主动缩减好不容易做大的蛋糕。

    目前椰汁西米露和杨枝甘露还只是五家标准店在售,等瓶装化成功,每月的消耗量将是现在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如果接受金象的原料涨价,短时间内或许损失的毛利不大,但长此以往每月将会损失几万十几万的资金。

    钝刀割肉同样疼,这绝不是长久之计。

    「四十五天......」陈秉文沉吟。

    这四十五天是宝贵的缓冲期,是寻找生路的最后期限。

    涨价几乎是饮鸩止渴,正如他所言,会直接毁掉消费者对陈记「真材实料丶价值超值」的品牌认知。

    「不能涨价!」陈秉文斩钉截铁定下基调,「至少现在不能!我们的品牌形象刚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一涨价,等于自毁长城。

    也不能真限量45天后就断货或者再狼狈涨价。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限量?」锺强试探着问,「每天只供应一定数量,售完即止?」

    陈秉文摇头:「限量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

    而且限量会引发顾客不满和猜测,同样损害品牌。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他走到窗边,望着厂区里忙碌的工人和进出的物流车辆。

    观塘厂刚刚步入正轨,瓶装化研发正处在关键攻坚期,新招的加盟商培训也即将启动......在这个扩张的关键节点,供应链却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