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六章 交武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亮家底了。看最快更新小说就来e77  根据韩非子记载,墨子花了三年的时间制造了一只可以载人飞行的木制飞鸟,但仅能飞行一日。  即便如此,依然令世人震撼,神仙之说不可追,然双脚离地、如鸟儿展翼翱翔天空,是世人永恒的追求  春寒料峭,云溪集的梅树开得比往年早了些。花瓣如雪,随风飘落,铺满石径,仿佛为大地披上一层素纱。晨光初透,露珠在叶尖颤动,折射出微弱却坚定的光芒。远处山峦起伏,薄雾缭绕,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  李二狗已年过六旬,须发尽白,然脊背挺直如松。他每日清晨必来霍昭墓前静坐片刻,听风读碑,与那沉默千年的恩师“对话”。今日亦不例外。他手中握着一卷新抄的《记真堂讲义》,纸页泛黄,墨迹犹润。这是他亲手誊写的第九卷《政本论》??当年从铁匣中取出、由霍昭亲撰的失传之篇。  “先生,”他低声说道,“如今‘昭鉴令’虽立,可人心难测,谎言依旧如野草,斩了又生。”  话音落下,一阵清风拂面,卷起几片梅花,盘旋于碑顶之上,竟久久不散。李二狗仰头望去,只见那只青鸟再度现身,羽色青灰,眼如黑玉,口中衔着一枚铜符残片,轻轻落在石阶前。  他心头一震,俯身拾起。铜符断裂处锈迹斑斑,但中央玄武印纹仍清晰可辨,背面刻着半句小篆:“非义不启……”  后半句缺失。  李二狗眉头紧锁。这并非陈延之所传的完整铜符,而是另一枚!他曾听老教授提过,霍昭一生共铸三枚“执事令”,分藏三地,唯有三符合一,方能唤醒“昭鉴令”的真正力量??不仅监察朝政,更能照见人心隐秘,使伪善者无所遁形。  而这一枚,显然来自别处。  “难道还有遗命未曾现世?”他喃喃自语。  就在此时,一名年轻学子匆匆赶来,气喘吁吁:“大人!敦煌驿使昨夜抵达,带来一封密信,说是从莫高窟第十七窟夹壁中发现,封存已有百年!”  李二狗接过信笺,见其以桑皮纸包裹,外用朱砂封泥,印着一个古老的“诚”字印。拆开一看,竟是霍昭笔迹!   “吾尝西行千里,察民瘼,设屯田,筑渠引水,教耕织。然知天下之大病,不在贫瘠,而在信崩。   故于沙州立‘诚心碑’,埋‘执事令’第二符,附《化心策》一卷。   若后人见此书,当知:治乱之道,非止于律法森严,更在于使敌自归,使怨自消。   此符唯‘以诚动天’者可取,非力夺所能得。   汝若寻之,切记??沙漠无路,唯心是途。”  信末无署名,唯有一笛声般的波纹印记,正是霍昭惯用的私印。  李二狗闭目良久,终睁开双眼,目光如炬。“备马,我要去敦煌。”  三日后,一支轻骑自洛阳出发,穿越关中,横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沿途所见,皆是战后疮痍。羌人叛乱虽平,然民生凋敝,村落荒芜,孩童面黄肌瘦,倚门望天,眼中无光。  途中,他们遇一老僧,独居荒庙,手持竹杖,背刻“守诚”二字。见李二狗一行经过,忽开口道:“施主可是寻‘诚心碑’?”  李二狗惊问:“你怎么知道?”  老僧微笑:“三十年前,我曾见一人踏沙而来,白衣胜雪,手持竹笛。他在沙丘上写下八个字,风吹不散,雨打不去??‘人心即路,诚者自通’。而后掘地三尺,埋下一物,再不回头。”  “那人是谁?”李二狗声音微颤。  “他说,他叫霍昭。”  李二狗双膝一软,几乎跪倒。他终于明白,霍昭不仅留下了书,更走遍天下,在每一寸苦难的土地上种下了“真”的种子。  七日之后,队伍抵达鸣沙山下。月牙泉旁,胡杨林枯荣交错,似诉说着千年沧桑。根据地图所示,诚心碑应位于流沙深处的一处绿洲遗址。  然而,当他们踏入沙漠,才发现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沙暴骤起,狂风怒号,天地混沌一片。指南针失灵,骆驼哀鸣,连经验最丰富的向导也迷失方向。第三日,粮水将尽,众人几近绝望。  夜深人静,李二狗独自坐在营帐外,望着漫天星斗。他忽然想起少年时在油灯下写下的第一句话:“我想做一个不说谎的人。”  那一刻,他泪流满面。  次日清晨,奇迹发生。原本肆虐的风沙竟悄然退去,阳光洒落大地,远处沙丘缓缓移动,露出一块黑色石碑??碑面光滑如镜,上刻四个大字:诚心可鉴。  碑底有一凹槽,形状正与手中残符吻合。  李二狗颤抖着将铜符插入。  轰然一声,地面震动,石碑裂开一线,一道幽光从中射出。一本绢书缓缓升起,封面题着《化心策》三字,笔力遒劲,正是霍昭手书。  展开首页,只见开篇写道:   “昔者秦以刑法治天下,威极一时,终二世而亡;汉初用黄老,休养生息,国乃渐安。然二者皆未触根本。   根本何在?在民心之向背。   民心何以归?不在赏罚,而在信。   信立则言可行,言可行则令可施,令可施则国可治。   故欲化敌,先化其心;欲服人,先服其志。   若以刀剑强压,纵降其身,必不服其心。   唯有以真感人,以诚待人,方能使仇者泣而归顺,叛者愧而自缚。”  其后详述屯田、通商、兴学、释囚、抚孤、赈灾等三十策,皆以“化”为核心,强调用善意化解仇恨,用真实打破隔阂。  最令人震撼的是最后一章??《反间篇》。   “今之权臣,常以‘忠君’为名,行篡改史实、陷害忠良之事。彼辈深知:欲灭一人,先污其名;欲乱一国,先乱其史。   然其最大破绽,正在于此??造假者必惧真相。   故反击之道,不在揭发其罪,而在使其自曝其伪。

    如何为之?   曰:放其猖獗,纵其作恶,待其谎言层层叠加,终至无法自圆其说之时,自然崩塌。   犹如高楼建于流沙,看似巍峨,实则根基已朽。   此谓‘以真困伪,以静制动’。”  李二狗读罢,冷汗涔涔。他忽然意识到,近年来朝廷中某些大臣鼓吹“重修前汉史”,贬低霍昭,打压异己,岂非正是落入此局?而“昭鉴令”重启,百姓自发守护真相,正是霍昭早已预见的“反间之机”!  他立即命人抄录《化心策》,快马加鞭送往洛阳记真台,并附亲笔奏疏:“请依霍师遗策,设立‘化心院’,专司教化、和解、赎罪之道,使天下冤狱得雪,仇怨得解,边疆得安。”  与此同时,他亲自留在敦煌,召集西域诸国使者、僧侣、商人,在莫高窟前举行“诚心大会”。会上,他当众宣读《化心策》,并将第二枚铜符供于石窟之中,立誓:“凡入此窟者,皆须立诚心誓,不得欺瞒神佛、族人、友邦。违者,虽远必究。”  消息传开,西域震动。龟兹王主动交还汉朝流失典籍三十六卷;焉耆贵族归还强占汉商财物,并赔罪叩首;更有数十名曾参与叛乱的羌酋联袂前来,自愿接受“赎罪训导”,学习农耕与律法。  一年后,“化心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竟是当年那位战死御史大夫之子??沈念安。他本欲复仇,读完《化心策》后痛哭三日,转而投身教化事业,提出“罪罚之外,尚有救赎”之理念,推动设立“悔过营”,让犯错者通过劳动、学习、服务民众来重建信任。  十年之内,全国冤狱平反率达九成以上,边疆冲突减少七成,民间诉讼中引用《记真堂讲义》者逾十万例。就连匈奴残部也开始派遣子弟来中原求学,研习“霍氏之学”。  然而,暗流从未真正停歇。  就在“化心院”建成第五年,洛阳突发奇案:记真台夜间遭窃,第一枚铜符失踪!现场无任何破坏痕迹,守卫毫无察觉,唯有一张素笺留下,上书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