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七百七十八章 请大牛  超级怪兽工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在叶青的设想中,眼前这两座代表了工业最高水平的核反应堆。



    其隐藏在密封壳中的关键设备,可能会非常精密紧凑,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都不为过。当电晶双手连点,将图纸上的密封壳去掉时。



    叶青和这帮怪兽们,才发现密封壳内,还有两个密封壳。



    它们呈扁圆柱形,上下叠在一起。



    上面一个密封壳中,内部布满一根根粗壮的金属棒。这些金属棒被固定在密封壳内部,一共480根。下方密封壳内没有金属棒,但拥有众多管道,这些管道上方与头顶的密封壳相连,下方一直延伸到外面,最终与蒸汽轮机连在一起。



    如果仅仅看体立图纸,叶青不难猜到这座反应堆,分为两个核心部位。



    上方是燃料棒,下方是循环冷却系统。



    循环系统,源源不断带走燃料棒周围的超高压热流。这些热流带动蒸汽轮机旋转,逐渐冷却后,重新加入循环过程。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



    燃料棒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加热了液体,这些液体说白了就是水。



    曾有人戏称,反应堆无论发展到第几代,采用了什么高科技,依旧无法摆脱烧热水的毛病。什么时候摆脱了这点,才算真正的科技进步。



    这似乎说的很在理,即使号称距离成功永远还有二十五年,打破了物理法则的可控核聚变,最终依旧还是烧热水来发电。



    但并不能说“烧热水”很土,在人类已知的热能转换中,烧开水的效率永远是最高。



    核反应堆中的烧热水,技术难度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让它烧热水简单,可是如何让它一直稳定的烧热水,并安全稳定运行,才是真正难点。否则,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整艘巨轮的唯一结局就是被沉入海底。



    屏幕中的反应堆图纸被一点点放大,很快,叶青和怪兽们,从这些看似寻常的核心结构中,发现了众多非比寻常的细节。



    例如,这480根燃料棒中装载的反应堆燃料芯块,并不是每根都相同。



    六边形排列的燃料棒,如果最外围燃料棒中装载了数千枚铀235芯块,那最中间的燃料棒中,只装载了六百枚,并且它们的数量排列也很有规律。



    这么做,叶青猜测是为了追求热能的一致性。



    如果没有图纸,巨兽工业这边想要摸索出最完美的燃料芯块排列,恐怕要历经多次试验验证,消耗海量资源,积累大量数据后,才能让超算最终模拟出来。而现在,只需要照葫芦画瓢。



    还有下方冷却循环系统的工作方式,随着图纸放大。叶青和怪兽们,顺着循环结构追踪分析,很容易就从这套系统的结构中,推测出这座反应堆的发电模式。



    一回路冷却水,将热量导进给汽轮机发电的二回路水,竟然不是超临界状态。



    超临界机组,与普通蒸汽轮机机组有很大差别。龙溪滩工厂这边生产过超临界机组,自然对这块非常了解。不是超临界,那证明这座反应堆的热效比并不高。



    如果说超临界机组能有50%的热效比,眼前这套热效比最多30%。



    叶青有些奇怪,超临界机组制造技术,虽然只有少数几个大国掌握,可显然美国就是那个最大的国家。为何在如此先进反应堆上,任然非常保守地采用落后了最少两代技术的普通机组?



    这一定有原因。



    想要让循环水达到超临界状态非常简单,增加它在燃料棒周围的停留时间即可。



    燃料棒在链式反应过程中产生热量,加热压力壳中的水。如果不进行冷却,燃料棒的温度可以上升到两千多度。水的临界温度是374.15度,眼前这套机组的蒸汽工作温度,叶青估计最多也就在300度。



    只差了70多度,但热效比却差距甚大。如果让自己选择,肯定二话不说上超临界,甚至超超临界机组。



    美国人却不敢上。



    这其中,是因为冶金工业技术不过关的原因?还是燃料棒本身的天然限制原因?



    如果是前者,那叶青不介意让美国人见识见识,什么叫世界顶级工业技术。他们做不到,巨兽工业给他们演示一下什么叫超超临界,什么叫无限澎湃的动力。



    如果是因为后者,那巨兽工业这边,大概率只能采用和美国同样的保守方案。



    ……



    整整一夜,怪兽们都在分析着这套来之不易的航母反应堆三维图纸。所有的细节都被一丝不苟记下,电晶则把这套图纸移植到超算中,利用完备的图纸,和巨兽工业现有的冶金技术,在超算上建立一套演算模型。



    比方说,图纸上无法显示美国人,采用哪种合金技术,来建造反应堆最外围的密封压力壳体。



    但巨兽工业知道自己来制造,可以制造出最高能承受多大压力的壳体。



    同样,循环系统的一回路冷却管道压力,和二回路最大工作压力,都可以非常具体的在模型中表达出来。



    当然光有这些数据还不够,燃料棒内堆芯的具体配方还不清楚,还有冷却循环水中,又参入了哪种催化剂,或钝化剂,来稳定燃料棒的链式反应过程?



    不过这些数据,已经不再是拦路虎。



    最核心的结构被破解,剩下那些未知参数,都是纯粹的理论数据。华夏同样是核大国,大型核电站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第三代,和世界保持同样领先水平。或许受限于工业加工技术,无法生产出水面舰船的反应堆。



    但采用哪种堆芯,如何来稳定堆芯,或是美国不采用超临界机组的原因,都能从核能系统工作者的口中获得答案。



    中云大学没有核能系,但尚海的几所理工大学有。



    里面的教授们,很多都参与过华夏核电站的设计与研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