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1章 穿甲弹  二战,我在苏俄当少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苏联前线的战事在短短几天内就恶化的相当快。
    甚至于每一分每一秒,前线的战事都在往更糟糕的方向滑落。
    当然,躺在病床上的瓦列里这两天也并没有闲着。
    他先是写了一份前线穿甲弹问题的报告呈交上去。
    关于苏军穿甲弹的问题从战争初期就开始存在。
    由于炮弹材料与制造工艺不算太好,这让不少苏军穿甲弹的穿甲效果并不理想。
    1941年上半年,苏联官方也发现这个问题,在同年五月份召回不少批次的45毫米穿甲弹,这导致在战争爆发时,剩余的穿甲弹数量无法充足供应前线部队使用。
    而炮弹的质量问题则自二战开始到结束,苏联一直都没能成功解决。
    美国在1944的打靶测试中测试了多种苏联制造的穿甲弹。
    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美国人本以为苏联与德国在战场上已经厮杀接近三年,他们火炮使用的穿甲弹效果会非常好。
    但不论是苏联主要使用的钝头弹还是apcr(硬芯穿甲弹)的穿甲效果都并不理想。
    事后美国人检查发现一个较为有趣的事实,两种类型炮弹所使用的钢材质量极差,制造工艺也完全不行,这样的粗制滥造也不会让炮弹的效果能有多好。
    且苏联在二战初期的t-34/76型所使用的早期钝头弹(br-350a)穿甲效果并不算太好,神奇的思路让其拥有不同于常人的诡异构型
    这也让t-34在面对早期的三号四号的fha装甲并不费力,反而效果还很不错。
    但后来面对三号四号的改进型号,苏联t-34显的有些疲软,但依旧有较为不错的压制力。
    而虎式,豹式的接连亮相,希儿带着他的动物朋友挨个批次来到了苏德战场上。
    t-34反而被压制,76mm火炮面对虎式正面的厚重装甲显的有些不够看。
    且虎式的88mm火炮能在远处一发将t-34掀头。
    至于t-34/85型号也拥有同样的毛病,炮弹的质量问题,虽然85型号比76型号多出了一种尖头弹药的种类。
    只是被众人寄希望于的新型尖头弹药也同样翻车了…
    它的表现很差,在1000m的距离在垂直钢板最多也只能打95mm。
    美国人也同样发现是钢材与制造工艺的问题。
    苏联对此的解决办法是增大口径,穿甲效果不够那就继续增大口径,这种粗暴的方式倒是省去不少的测试环节,节省时间。
    而后期苏联发明的大口径钝头弹与大口径ap弹也确实非常好用,因为口径比较大。
    美国也发现苏联对于炮弹的设计思路也相当有趣,他们喜欢比较在实战中测试炮弹的效果,包括后来的cx战争,而苏联也的确是这么干的。
    他们往往会把大量未经测试的炮弹甩上战场,根据前线反应结果进行改造,对其进一步研发。
    这跟美国经过多次测试,等把结果炮弹性能确定好后再送上战场有很大不同。
    当然,两者环境不同。
    苏联是因为本土被入侵,没有太多时间,美国本土则是稳坐钓鱼台,他们只需要派军远征。
    苏联炮弹质量堪忧的根本问题还是上层只相信口径,并不重视炮弹的研发。
    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则开始对于被帽弹的研究,毅然决然的舍弃已经研究多年的钝头弹。
    其实对于被帽弹苏联是有研究基础的。然而当时不知是什么问题,苏联异于常人的决定从零开始研究钝头弹,陆军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不能借鉴海军的经验弹种。
    但兜兜转转苏联还是回到原点,他们在二战结束后得到不少德国关于被帽弹研究的资料,开发出属于自己的被帽弹。
    只是效果相当差…这批被帽弹它们不如美国的截尖弹m318,甚至都不如苏联自己十年前造的钝头弹。
    50年代的苏联坦克在防护能力上往往都超越美国坦克,而这种巨大的优势往往都会被美国的火炮给拉平。
    美国的火炮与炮弹研究在50年代已经遥遥领先苏联。
    而当时的苏联还在做左手厚装甲,右手被帽弹,天下我无敌的美梦…
    在坦克装甲方面,二战初期苏联的装甲质量也非常差,并非是造不出好装甲,而是战局吃紧,上面要求尽量节约时间,下面的坦克工厂也只能通过减少热处理的方式来节约时间,扩大产量。
    在后来的测试中发现,苏联二战中使用的hha装甲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正常的均制钢差很多,防护能力自然也不出乎意料的差。
    这一切都是为了产量,因为战局紧张的缘故,苏联不得不放弃质量,只要产量。
    因为苏联需要给大量新成立的部队提供武器装备,他们往往通常没办法精益求精。
    虽然这也让不少坦克兵,步兵为此白白牺牲了生命。
    后来美国人认为苏联的坦克虽然制作粗糙,但也是适合上战场的。
    毕竟有时候在一场战争中,数量往往比质量更重要,或许也更能成为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瓦列里在报告中写了一些关于穿甲弹质量的问题,希望上面能尽量提高一下穿甲弹的工艺。
    从整场二战来看,苏联过度高估自己与德军的战斗力度与消耗,导致产能过剩。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