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9章 商鞅之死  我一绿茶绑定人夫系统?不合适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也就是嬴驷成为了新的国君。
    商鞅也是到了现在才真正感觉到了独木难支。
    孝公还在的时候有孝公在背后支撑他施行新法,但是现在……
    他清晰的认识到,他再也遇不上秦孝公那样的国君了。
    想了很久,商鞅写下了辞官书,决定辞去官职回到商於安度晚年。
    他其实有很多顾虑,除了是感觉到嬴驷对他多有客气却很是疏离之外,秦孝公临终前的遗言也将他置于了一个很微妙的境地。
    嬴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自立为王……
    若嬴驷真不堪大用,商鞅会毫不犹豫按照遗言来取代他。
    但是嬴驷经历这么多年的磨练已经练成了一块精铁,对新法也是极力维护,
    既然认可了嬴驷,便该放手让他去做。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君还怕找不到良才辅佐?
    写好辞官书后商鞅便让人交给嬴驷。
    而嬴驷此刻手头还拿着不知道谁呈上来的写了商鞅十大罪的‘请举逸民书’呢。
    里边详细的罗列了商鞅的十大罪。
    谋逆作乱、蛊惑人心、玷污王道、暴政虐民、刑及公室贵族,动摇国脉根基。
    无视先君,欺凌国公、任用私人,结党乱政、军前私刑、私调大军威胁咸阳、重婚公主,玷污王室。
    嬴驷细细品味他们呈上来的请举逸民书,如何看不出来这些文字背后的含义?
    他们只提商鞅刑杀,却不提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好处。
    而且这请举逸民书不仅细数了商鞅的罪证,甚至还在威胁他。
    国脉不存,何得安枕?
    接着嬴驷便看到了商鞅的辞官书,只是到底压了下去。
    兹事体大,得想清楚再做决定。
    在嬴驷还在思虑之际,商鞅未曾禀告便自行回了他的封地,还有人来告诉嬴驷那边有一支神秘部队,恐商鞅有谋逆之心,国将大乱。
    嬴驷只能让人‘请’商君回咸阳。
    说是请,其中深意有几个人看不明白?
    消息传到了公主耳朵里,公主赶忙来找嬴驷,嬴驷这才知道那支军队是孝公留给商鞅的。
    嬴驷只觉得一股凉意漫上心头,其实孝公的遗言他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孝公说那些话,可能是想打消商鞅生出什么不该有的野心。
    可如今却还交给他这样一支足以颠倒乾坤的军队……
    公父对商鞅的信任远超于他,甚至认为只有商鞅的铁腕意志能维护新法,推进秦国大业。
    小的时候他是犯了错,可是这么多年的磨练还不足以消除自己小时候犯错留下的阴影吗?
    嬴驷还是让人将商鞅带了回来。
    商鞅清楚的知道自己回来后所要面临的是什么,但他还是回来了。
    他一旦死了,嬴驷日后可以以此为借口对那些旧贵族发难,对六国发难,于国有益。
    这种尽公不顾私的豁达让嬴驷很是触动。
    只是要杀商君非同小可。
    一边是愤怒的百姓,一边是公卿贵族的施压,嬴驷又才刚上位。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盯着,连六国使臣也在观察着秦国的变动。
    一旦不能处理好这件事,必定引火烧身,家国动荡。
    要安抚公卿贵族避免生乱,就必须处置商鞅。
    但是处置商鞅又会引起百姓的愤怒,他根基还尚浅,还需要旧贵族出面……
    嬴驷思来想去决定把这个锅甩给六国。
    是六国要联兵攻秦要杀商君,商君为了秦国安危自请下狱,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想杀商鞅的。
    就这样,商鞅死了。
    在无数大臣百姓的围观下,他被施行了车裂之刑,鲜血撒满刑场,无数百姓痛哭流涕。
    《大秦帝国》第一部分的内容,秦孝公和商鞅的故事到此结束。
    楚易安心情很复杂。
    秦胜的心情也很复杂,今天晚上的故事结束了,他也不用再担心打乱楚易安的思绪。
    盯着写好的稿纸看了半晌,他总觉得商鞅这样的人好似不太能存在于这世间,就算有,那也是极少。
    为国为民从不为一己私心,哪怕死也绝不悔,这样的行为就算称一句圣人都不为过了。
    商鞅……果真如此高尚?
    还是被后人美化之后才成了如今这样子?
    仔细想想,结合现实后这书里其实有挺多地方都不太经得起推敲。
    只是秦胜对于书里的内容要写什么这事从不过多置喙。
    现如今书暂时写完了,前面的内容告一段落,他总算可以问出心中的疑惑了。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