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3章 沈六元该回京述职了  家有卷轴通古今,我养成了未来首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通府的书院开在唐家的宅院里。
    先生是从临海聘来的秀才。
    因着雨季来临,百姓们早早就躲进了冯家等宅院,就连唐家的宅院也都挤满了人,先生们在屋内教学生,外面的孩童也被爹娘逼得跟着背。
    待到暴风雨停后,今年的洪水退得极快。
    百姓们回到家,发现墙上的水渍只到成人膝盖高,不能随身带走的东西都放在高处,因此并未如往年一般被泡烂。
    大家很是惊喜,后来一看才知道那些水竟都流到他们刚修的运河里。
    说是运河,实际如今不过是个大湖。
    半年时间,便是劳工再多,也只够将运河挖出三里地,可就是这三里地,竟能存下大量洪水,若整个运河修建起来,岂不是通府不会再被洪水所扰?
    这种说法很快就在通府传开,大家就格外感念知府大人,便想着沈知府下一任仍旧在通府。
    五月初,首辅李庆芳致仕回了老家,次辅于达顺理成章为首辅,一时间风头无两。
    内阁只剩首辅于达和三辅刘秉卿二人,加之刘秉卿年纪大了,内阁人手大大的不足。
    六月底,天元帝下令扩充内阁,秦诏因私盐一案立下大功入阁任三辅,崔明启因红薯推广,使得粮食大丰收,也入了阁。
    而原先的三辅刘秉卿升为次辅。
    七月的京城酷热难忍,狂风骤雨一波接着一波。
    雨过天晴的夜晚,知了迫不及待地一展歌喉。
    可它们却不愿靠近那如同张着血盆大口的深宫,如此一来,深宫格外寂寥。
    天元帝将奏章批阅完,便靠在椅子上揉着疲惫的双眼。
    何德全端上来一盘煎得两面金黄的馅饼,堆着笑脸道:“陛下,饼子已备好。”
    扫了眼饼子,天元帝却皱了眉。
    这饼子吃多了,实在腻得慌。
    纵使里面的馅料时常变化也还是禁不住一直吃。
    “沈六元在通府的任期快满了吧?”
    何德全心思一转,就道:“还差三个月,待他从通府赶回京城述职,任期也就到了。”
    天元帝只“嗯”了声,摆摆手:“今日不吃馅儿饼了。”
    何德全弯腰让人将馅儿饼端出去。
    守在门口的安公公看着饼子被原封不动端出来,心中急躁:“干爹,这饼子怎的一口没吃?”
    何德全瞥了他一眼,安公公立刻住了嘴。
    “那位沈六元该回来了,往后你就不用再烙饼了。”
    安公公猛地抬起头,在接触到何德全的眼神后,又赶紧垂下脑袋。
    那位竟只在外待三年就又要回来了?
    朝中官员毕生都在揣测圣意,天元帝只提了一回沈六元,百官便知天子有意让沈六元回京。
    诸如崔明启等人,自是为沈逾白欢喜。
    但也有人是不愿沈逾白回京的。
    比如首辅于达。
    于达以前被李庆芳压制,要做的就是联合各方势力一同对抗李庆芳。
    如今李庆芳制仕了,于达坐上了首辅之位,处境变了,处事自是也要变。
    这头一件事,就是要将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李门虽由秦诏撑了起来,然经过与都察院一战,李门势力早已大不如前,再加上秦诏是踩着李庆芳上位,许多人并不服他,李门不足为惧。
    刘门的刘秉卿年纪大了,薛玉书是嗜酒之人,多了酒的烈性,却没了水的柔和,如此一来,办事便不周到,往后刘门交到他手中,必然是走下坡路,也不足为据。
    至于崔明启,虽因推广红薯解决灾荒立下大功,然转文官时日尚短,并无根基,想压制他并非难事。
    就连都察院都大换血,内部还忙乱,不足为虑。
    如今这朝堂可谓无人能与他于达相抗衡。
    要是沈逾白回来,形势就大有不同。
    那位沈六元虽只是四品外官,然在百官中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
    崔明启乃是他老师,刘秉卿乃是他座师,又与他多有牵扯,也就是沈逾白一人,可以将两位阁老联合起来。
    如若秦诏再稍加摇摆,他这个首辅都不能相抗衡。
    对于达而言,将沈逾白牢牢压在地方上,方可做个李庆芳那样的首辅。
    此前他为了压制通城州升任通府一事,就跟薛玉书套过近乎,薛玉书却是偏向沈逾白。
    他剩余能拉拢的人,就只剩下秦诏。
    此后,于府管家就时常与秦府管家走动。
    就连下朝,首辅大人都要等着秦阁老一同走。
    两人走得近,刘秉卿又时常告病,崔明启在内阁越发说不上话。
    崔明启就憋着一股劲,想将沈逾白调回京。
    凭着他这个好弟子在地方上的功绩,平调回京城也并非不可能。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