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r/> 他怀着这样的心思,未免也变得有些浮躁了。
第二日拜访宋纲,宋纲很高兴地告诉高云桐:“嘉树,好消息!官家同意向汴梁增援的粮草点清了就送第一批去汴梁!箭镞和强弩也在加紧赶制,一旦制成,就一批批解送到汴梁和周边的几座城池里。”
他高兴地捋着胡须,欣慰地说:“官家有大格局。说句不该讲的,当年先帝母爱子抱、废长立幼,实在是白璧有瑕。若那时就不嫌吴王母氏无宠,而立这样一位贤王为储,汴梁之耻只怕就没有了。”
高云桐虽然也为要到了粮草而高兴,但还是说:“试玉需烧七日满,这样的非常时期,还待观望。”
宋纲笑笑道:“当然,晋王肯下诏为嘉树平反,撤销那位‘北狩’的官家的乱命,也算是有识人之明的。”
这话有骨头。
高云桐半晌才道:“但愿宋相公看到学生的一片赤诚心。”
“当然,当然!”宋纲急忙抚慰他,“只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今这局面实在不大成话。不过当务之急也不是这个,你说得对,先共御外侮再说其他。老夫说官家有大格局也是为此。”
仍是有点芥蒂,但以往师弟(师父和弟子)之情深厚,并不计较此刻政见微有差异。两个人还是一道去了颍州的官仓,检点准备借漕运送往汴京的粮草。
“官仓先供四万石粮。”宋纲说,“余下的还要从其他州县调集,徐徐送抵吧。只要黄河能撑住不失守,整条淮水就是安全的;淮水只要安全,后方运送粮草就安全。只是往河北义军那里去的粮草要谨防靺鞨截断粮道。”
高云桐很感激,他手攥了一把金黄的稻谷这是新打下来的稻谷,米香沁人心脾。他心里的豪气和感动无以言表:“多谢老师!汴梁和河北有南方的支持,就不怕靺鞨的军马和封锁,一定能守住国土,也能叫靺鞨无法‘咽下’我们的中原,还滚回他白山黑水的老家去!”
宋纲也含笑点点头,然后问:“你打算跟着漕船走,到汴梁再卸粮草到官仓?”
“嗯。”高云桐点点头,“和靺鞨作战了几次,晓得他们攻城的特点,要陪汴梁做好准备。”
他比划着:“靺鞨得了我们的军械,壕车、云梯、礮辒车等,所以城中也要依此加强防护:护城河要加宽,城墙要加高,城门包的铁皮和加固的铁条要更换,修补城墙的砂袋要早些准备好;此外,防不如攻,壕车云梯等都怕火攻,而靺鞨人信仰萨满火神,对我们的火器天然有敬畏之心,所以城中制造火器的硝石、硫磺、炭粉等也要准备……”
他说得滔滔不绝。
宋纲认真听着,最后道:“我已经和官家说了,要给你一个名分。汴梁那位,只给你平反,却没有正式任用你,对吧?”
高云桐愣了愣:“能给我平反,已经够了,我不需要名分。”
“怎么能不需要?”宋纲说,“你到河北统领义军,总只是个土匪头子的身份,不行吧?”
高云桐自失地笑笑,但还是拒绝了:“无功不受禄,等这次打退了靺鞨人再说吧。官职乃国之重器,不好轻易与人的,反会闹得投机倒把的人会动歪脑筋。”
宋纲只好也点点头,说:“好吧,你说得也有道理。我这会儿要到颍州城内和官家商议事情,你先检查、点数这里的粮草,督着厢军将之运上漕船。晚上我请你喝酒。”
“不是说国家危难,都禁酒了么?”
宋纲摇摇头笑道:“我私藏了几坛家酿,是刚刚休致的时候在延陵老家封的酒坛,那时候还没有禁酒令呢,不喝也可惜了,只可惜有酒无好音乐,只能自寻欢乐。”
又叹道:“我虽在枢密院这些年,骨子里还是个文人,嘉树你难道不是一样?如今倒长得结实,迥异于从前了。”
高云桐笑道:“学生以往不是便得老师评语:‘嘉树这个读书人有些粗豪气,不似江南秀士,倒像西北汉子’如今名实相副了。”
宋纲笑道:“暨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凤尘》 170-180(第4/16页)
、阳羡、梁溪……古来就是出硬汉的地方。江南人外表柔弱,骨子里刚硬啊。”
拍拍高云桐的肩蔼然道:“晚上小酌,不要迟到了。”
“是!谨遵老师吩咐。”
宋纲乘轿回到了城中。他年纪大了,不免觉得疲劳,硬撑着到了作为皇帝行宫的刺史府,眯了一会儿,又喝了一大杯浓茶,皇帝凤震正好召见,他回想了一下今日要召对的主旨,掸了掸衣衫,很郑重地进到皇帝接见大臣的一间偏僻隐蔽的屋子里。
“官家!”
凤震饶有兴致地抬抬手:“宋卿不用多礼,今日查看了粮库和漕船?那高云桐看到支援汴梁的粮草,有没有感恩戴德?”输刺
“有!”宋纲提到爱徒,面上浮起微笑,“乱世里,能得这样文武双全的才俊,真是官家之福!当年‘北狩’的那位官家如能像您一样有识人之明,何至于被敌人俘虏,受尽屈辱呢?”
凤震干干地一笑,垂头转动着茶碗的盖子,又说:“颍州的粮草也有限,朕真正是勒紧了裤带支援我那不争气的九哥。但支援归支援,我好像觉得那高嘉树也并不是爱卿所说的那样愿意奉朕为正统的皇帝?”
斜眸看上来,笑意似有非有,嘴角的腾蛇纹却显得凌厉。
宋纲急忙说:“绝不可能!老臣得他尊称一声老师,臣将来和他说,他一定会听!何况九大王的纨绔无能天下皆知,臣倒不信他会如此的昏聩只是此刻他说得没错,外敌当前,现在九大王并没有做对不起国家的事,还是应当兄弟齐心,先抵御外虏,然后再谈正位。”
凤震好一会儿才点了点头:“也有道理。只是怕汴梁那位打了胜仗,得了民心,便自己做大,把这‘权知’变成了真正的‘陛下’,朕倒如东郭先生一样,好心帮了他,却没有好下场了。”
一山不容二虎,道理宋纲也明白,他只能执拗地说:“臣信得过高嘉树。”
凤震知道这位老臣的拗性,也不愿和他谈崩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