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章 分牲口  人回家的路有多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得坚硬如砖,可以用来垒砌马圈的墙壁。
    经过一周的辛勤努力,马圈终于完工了。虽然外观简朴,但结构稳固,功能齐全。马圈内部宽敞明亮,地面被鸿儒特意垫上了一层厚厚的干草,既柔软又保暖。墙壁上还留有几扇小窗,保证了马圈内部的通风透气。老马被牵进新马圈时,似乎也感受到了鸿儒的善意,它在马圈里转了几圈,然后静静地卧在干草上,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
    然而,尽管已经过去了一些时日,但它依旧难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活状态。好几次,它都奋力地挣脱那束缚着它自由的缰绳,撒开四蹄朝着曾经熟悉无比的生产队牲口屋狂奔而去。
    当它气喘吁吁地抵达目的地时,却惊讶地发现那个承载着无数回忆的马槽竟然消失不见了!往昔里与伙伴们一同吃草、嬉戏打闹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可如今却是空荡荡一片,连一个同伴的身影都寻觅不到。它的几个孩子也不见了。
    不仅如此,原本略显杂乱的牲口屋此刻已被收拾得格外整洁干净。地面一尘不染,墙壁也被擦拭得光亮如新。这一切迹象都表明,似乎有人即将搬入这个屋子居住。
    望着眼前这陌生而又熟悉的景象,老马不禁心头一阵悲凉。它仰头发出一声长长的嘶鸣,那声音划破长空,仿佛是在向过去的岁月告别,又似是在对未知的未来发出无助的呐喊……
    那紧紧跟随着他的鸿儒,可以听见这匹马内心深处的声音。只见鸿儒轻轻地拍了拍马背,语重心长地说道:“这里已经不再是属于你的家啦。”
    他那深邃的眼眸之中,悄然流淌出了一缕若有若无的哀伤与无可奈何之色。紧接着,只见他嘴唇微微轻启,如同梦呓一般喃喃自语起来:“此地……此地乃是我心中那永远也无法被时光磨灭、深深烙印着的伤痛之所啊!
    真的是万万没有料到,你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痛苦回忆的地方,居然会表现得如此眷恋难舍。”话音刚落,那位名叫鸿儒的男子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地呼出,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那叹息之声,仿佛承载着他内心深处无尽的忧愁与烦闷,试图随着这一声长叹而统统消散于这片天地之间。
    就在这时,那匹马仿佛通人性似的,它微微晃动着自己那修长而美丽的尾巴,似乎在回应着什么。
    同时,它的马蹄也开始有些焦躁不安起来,不停地踏着坚实的地面,每一下都发出清脆悦耳、犹如鼓点般的声响。这声音在寂静的道路上传得很远很远,仿佛是它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
    然而,尽管这匹马儿显得有些躁动,但它依然紧紧跟随着鸿儒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着家的方向走去。它那矫健的身姿和优雅的动作,与鸿儒沉稳的身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和谐的画面。
    有了新马圈,鸿儒对老马那可真是上心多啦!每天天刚亮,他就会准点出现在马圈,给老马铲屎、换干草,把马圈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接着呢,再把精心搭配的饲料倒进马槽,老马一瞧,哟呵,这不是它熟悉的马槽嘛,立马就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鸿儒看着老马吃得那么香,心里头那叫一个欣慰!
    他时常给老马梳洗打扮,查看身体状况。瞅见老马的蹄子有点磨损,就赶忙找来村里的兽医,给老马修剪蹄子,再涂上一些药膏。
    在鸿儒的悉心照料下,老马的毛色变得越来越亮堂,身体也越来越有精神。
    它不再是那匹无精打采的老马,肚子也慢慢地鼓了起来,而是充满了活力,成为了鸿儒农业生产的好帮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了这个西屋马圈的马,鸿儒在农业生产中也得到了诸多便利。老马有了一个安稳的栖息之地,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吹日晒,体力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保持。
    正好秋收要耕作或运输庄稼时,老马便迅速地投入工作,任劳任怨地完成任务。放学后静儿去地里割草更勤了,她知道,只有让马吃饱,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静儿来到地里,看到老马正在努力地拉着犁,汗水湿透了它的皮毛。她心疼地摸了摸老马的头,然后开始割草。她动作熟练,不一会儿就割了一大捆草。
    静儿把草放在老马的面前,看着它津津有味地吃着。她心里感到很欣慰,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努力能让老马更有力气。
    老马吃完草后,静儿牵着它来到河边,让它喝了个饱。然后,她又牵着马回到地里,继续劳作。
    在静儿的帮助下,老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它感激地看着静儿,仿佛在说:“谢谢你,小主人。”
    静儿也笑了,她知道,自己和老马是最好的朋友。他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完成秋收的任务。
    秋收过后,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农民们忙着整理土地,准备种植下一季的作物。然而,对于静儿家来说,有一块地却让他们犯了难——那是一块盐碱地。
    盐碱地,顾名思义,土壤中含有较高的盐分和碱性物质。这种土壤环境对大多数农作物来说极为不利。盐分过高会导致植物细胞脱水,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碱性物质则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板结,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因此,盐碱地常常被视为“不毛之地”,种植作物的难度极大。
    面对这块盐碱地,静儿的爸爸和妈妈经过一番商量,最终决定先种植一年冬小麦试试。冬小麦相较于其他作物,具有一定的耐盐碱特性,且生长周期较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盐碱地的环境。
    爸爸说:“虽然盐碱地的条件不好,但咱们也不能轻易放弃。冬小麦的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而且它的生长过程中还能分泌一些有机酸,有助于缓解土壤的碱性。咱们就先种一年试试,看看效果如何。”
    妈妈虽然有些担忧,但也支持爸爸的决定:“是啊,咱们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也不能让这块地荒废。就算收成不好,也能积累一些种植经验,为以后改良土壤打下基础。”
    为了提高盐碱地种植冬小麦的成功率,静儿的父母精心挑选了耐盐碱的冬小麦品种。他们向农技站的专家请教,了解不同品种的特性,最终选定了一个既耐盐碱又高产的品种。
    播种时,他们采用了比普通土地更高的播种密度,以增加有效苗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还对种子进行了包衣处理,给种子穿上一层“保护衣”,增强其抗病虫害和抗逆境的能力,确保种子能够在盐碱地中顺利发芽生长。
    在种植过程中,改良土壤是关键。静儿的父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土壤的盐碱度。他们先是对土地进行了深翻,将表层含盐量较高的土壤翻到深层,再施入大量的有机肥和石膏等土壤改良剂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