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10-217  刘盈刘邦萧谨吕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nbsp;   刘盈每日都要嘲笑郭嘉的弱鸡身体,甚至抓了一只大鹅来,说这只大鹅能打十个郭嘉。

    郭嘉虽病恹恹的,精神很不错,红光满面。

    华佗想,汉景帝大概就是这样病愈的吧。

    “闭嘴!”郭嘉对刘盈是半点风度都没有了。

    他回忆刘盈在颍川时的世家子模样,竟已经回忆不清了。

    什么世家子啊?他招抚的豪强乡勇都比刘盈知礼!

    “想好给曹操写什么了没有?”刘盈已经懒得装了,直呼曹操的名字,“我是不是很厉害?要多夸赞我啊。”

    郭嘉看向刘盈的眼神很是无奈。

    无论是治军还是治民,刘盈发布政令的时候都没有避开自己。

    郭嘉仍旧不知道刘盈如何夺得益州和汉中,还能让张鲁、张修、刘诞对他忠心耿耿,但刘盈安抚益州的行为,他都看在眼中。

    郭嘉越看越无力。

    刘盈治理益州的举措,他们不是想不到,而是还没到可以整顿后方的时机。

    所以他们只能靠着强征、屠城和向豪强借粮来维持军备。刘盈却已经开始屯田。

    别的诸侯还在争霸,刘盈已经在稳固后方。

    如果益州风调雨顺,只过一年,刘盈实力就会大增。

    郭嘉回颍川后,决定向曹操进言派人出使袁绍,向袁绍表明刘盈的威胁。

    有多大作用?

    郭嘉心知肚明,作用甚微。

    其实刘焉在益州干得也不错,袁绍和曹公仍旧没先对刘焉动手。刘盈是更年轻、更优秀的刘焉又如何?他们难道能放弃争夺中原,先攻打益州吗?

    郭嘉还想挑拨刘表,让荆州对付益州。

    但他也心知肚明,有袁术和曹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210-217(第2/23页)

    在刘表身侧虎视眈眈,只要刘盈不主动出兵攻打荆州,刘表便不会把主力用在对付益州上。

    梳理天下局势,东边已经绞成一团乱麻,理不清剪不断。

    刘盈孤悬西边,竟如同一个割据的独立王国,不受中原局势影响。

    刘焉当初进入益州,就是打的益州封闭,能让他安心偏安一隅的主意。刘焉死后,便宜竟然被刘盈捡了。

    刘盈看着郭嘉日夜为曹操忧愁,对郭嘉的评价日益降低。

    他以为郭嘉能看出更多的东西。

    比如他印刷书籍,广开学院,甄选取士;比如他重启军功制,让军功制与均田制相结合;比如他制定了严苛的律令,约束兵卒和官吏的行为,让益州庶民得以安居……

    比如益州已经有了治世的雏形。

    能在乱世之中不思扩张地盘,而是将庶民纳入保护的“诸侯”,难道不值得有才之士心生触动吗?

    刘盈相信郭嘉的才华,相信曹操谋士团大部分人的才华。

    才华是一回事,远见是另一回事。他想看一看,曹操麾下有没有有远见的人。

    这远见不在于自己和自家的利益,而是更长远的,比如张良身为韩国相国之子却劝刘邦不可分封,比如萧何为了安抚百姓差点把自己累死,比如酒蒙子曹参为了治理齐国生生装出个老儒的模样……

    还有历史中的阿母,她在朝堂掀起再多血腥,却小心翼翼对待脆弱的庶民,脆弱的汉初。

    阿父麾下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和自家的富贵,跟随阿父不过是为了富贵。

    阿父麾下也有更多的人志在结束乱世,打造一个他们自己可能都不太相信,但愿意为之拼尽一切的治世。

    刘盈又想到自己刷的其他副本。

    大明有于谦,大隋有高颎。

    曹操麾下有谁曾奋不顾身,想为天下百姓,为下一个治世奋斗?

    刘盈认为,一个都没有。

    陈群拿出的九品中正制,几乎断绝了治世到来的可能,阶级比大汉的军功加察举制还稳固,世家和庶民几乎从物理层面上隔离,连寒门庶士想要做官都得先给世家当家仆。

    这是支持曹魏的大臣一致的决定,一致的立场。

    一个完善的制度,不会是陈群一人一拍脑袋,一个晚上就想了出来。

    曹操在位时,就着手打压颍川士族,并引来其他地方的士族分颍川士族的权力。

    曹操出征的时候,一场主导者几乎全是文人、且是和汉献帝没有任何关联的文人,突然被曹丕定为要帮汉献帝夺许都的叛乱者,颍川之外,特别是荆州、关中的名士连坐者甚多。

    多疑的曹操回来后一反常态,虽默认了此事,但对其中许多连坐者表示同情,并赦免了几人。

    若这些人真的叛乱,对小心眼的曹操而言,几乎不可能这样做。

    曹魏被司马晋所篡,曾经对曹魏忠心耿耿的颍川、山东世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另外一位更没有治世明君之相的主君。

    在司马晋第二代皇帝就生出乱象时,也没有志向高远的人图谋改革,力挽狂澜。

    东西汉、唐朝、宋朝、明朝,乃至后世人颇有诟病的清朝,在生乱时都有有识之士试图改革朝堂弊端。不一定有用,但都会有人振臂一呼,引来其他有识之士的响应。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