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0-120  姚黄赵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十万石,按照如今一两银子买两石米的行价,正是四十万两,且解决了当地百姓的贫寒,免了朝廷另外发粮饷去接济了。”

    永昌帝皱眉:“这事以前是不是提过?”

    严纶:“是啊,六年前四月的事了,只是当时北边战事频发,边军尚无把握一定能保住这一片,大臣们就一致反对投银子去修渠,如今乌国战败称臣,边关稳定,正是朝廷修渠变废为宝的良机。”

    大齐朝太祖爷开国大一统之前,中原江山持续了四百多年的诸国割据,正因为战事频繁今年可能还是李家皇室明年就是王家了,朝廷一心自保,哪有余力再去为百姓修理逐渐随着黄河迁移而荒废下来的古渠。

    大齐朝倒是建国一百多年了,可这一百多年,也只误打误撞出了一个想到要修渠改善当地民生的狄雍。别的知县可能也想到了,但他不知道该怎么修新渠,于是就不琢磨了,更多的是既无修渠之才,亦无为民之心。

    永昌帝仔细看了看这图,有些心动,随口问严纶怎么突然想到了这个。

    严纶搬来惠王爷的那套说词,称他听说有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姚黄赵璲》 110-120(第6/14页)

    叫狄献的新科三甲进士父名为狄雍,叫来一问,真是提出修渠之法的那个狄雍。

    永昌帝:“这狄献存心炫耀他父亲的修渠之法吗,不然怎么会传出他父亲的名讳?”

    除非父亲极有名望,不然没听说新科进士们有见人就自报父亲身份的惯例。

    朝廷都给否了的提案,狄献还四处炫耀,莫非在暗讽朝廷昏聩有富民良策故意不用?

    严纶心里一乐,惠王爷自己找的烂借口,那就别怪他偷懒照搬了。

    “这,臣见过狄献了,此子严谨稳重,绝非沽名钓誉之人。”

    永昌帝:“那一个三甲同进士的父亲之名,如何传到你堂堂工部尚书的耳中?”

    严纶面露犹豫,眼神左右乱瞟。

    永昌帝示意汪公公出去。

    汪公公一走,严纶扑通跪下了,低着脑袋道:“皇上明鉴,臣不是故意欺君的,实在是、是惠王有意举荐狄献修渠又不想邀功,非要臣揽下这举荐之功。”

    永昌帝一愣:“惠王?”

    严纶就把昨日惠王突然召他之事讲了个清清楚楚。

    永昌帝暂且压下对老二识才的骄傲以及对老二让功的心疼,继续问:“惠王如何认识的狄献?”

    严纶:“臣不知,惠王就是那么跟臣说的,臣不敢多问,但臣推测,惠王自幼博闻强识,当年朝议丰延渠时惠王也在朝,他可能是在哪听到了狄献的名字,由于狄姓罕见想起了狄雍。对了,前几日惠王单独去了趟存放被否决提案的库房,应该就是去翻狄雍的折子了。”

    这么一说,永昌帝也想起来了,今年老二一直都没多关注春闱之事,偏偏在殿试之后君臣几个商议状元榜眼探花人选时,老二看似随意地翻阅了一些答卷,想必那时他要看的就是狄献的文章。

    可老二平时来了工部就闷在公房,离了工部就直接回府,半路遇见老大老三或其他官员也不会闲聊,他如何听说的狄献?

    忽地,永昌帝想到了周皇后的家常,说老二媳妇打算在新科进士里选个表妹夫,打听到不少才子的消息,帮她选驸马省了好多事。

    再想到老二媳妇那张百灵鸟似的一张开就能说上一大串的嘴,永昌帝登时明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二确实有这个好记性!

    而且老二不光记性好,他是真想为朝廷百姓做实事,做了还不想邀功,不想跟大哥三弟抢风头。

    永昌帝再次看向桌面上的渠道图。

    当然要修啊,修好了不光能让当地百姓吃饱肚子给朝廷增加田赋,将来西北再有战事,多了这么一处粮仓,朝廷就可以少从外地运送军粮过去了,一本万利,老二精通兵略,定是看透了这一层才决意推动此事。

    沉默许久,永昌帝对严纶道:“既然惠王让你出面,就当是你举荐的吧。”

    严纶:“臣遵旨。”

    三月二十一,帝王设闻喜宴,三位亲王也都随驾出现在了宴席之上。

    永昌帝临时拟题,让进士们以“春”为题作诗一首,待到评阅众人诗作时,永昌帝夸了几个,翻着翻着将狄献的诗作拿了出来,平平庸庸,永昌帝却还是点了狄献上前,按照严纶设想的那样一步步为狄献造起势来。

    当狄献挥笔在一众官员与三百多位同科面前画出清晰明了的丰延渠新渠、旧渠的渠道图,春风拂动他青色的细布衣袍,年轻的书生壮志满怀意气风发,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锋芒为其所压,就连两位宰相乃至三位亲王都在这一刻让了光华。

    永昌帝一改之前的欣赏,眉头紧锁,问康王:“你怎么看?”

    康王环视一圈,见刚刚纷纷点头的官员进士们都露出了凝重之色,康王思忖片刻,对着渠道图道:“修渠初衷甚好,但两百多里渠道翻修耗费的劳力物力极大,稳妥起见,还是请诸位大臣们共同商议的好。”

    永昌帝点点头,看向庆王。

    庆王:“儿臣以为此渠当修,不过旧渠渠首距离黄河岸边只有八里,儿臣以为,可派精通河道修建的能臣前往,先行勘测直接挖八里新渠连通旧渠是否可行,狄雍父子毕竟见识有限,他们眼中的难题,放在能臣那里未必是难题。”

    永昌帝还是点头,目光掠过坐在轮椅上的惠王,问严纶:“严卿便是治河能臣,你说说。”

    严纶恭声道:“六年前工部派人去核实过,旧渠渠首确实无法再直接连通黄河河岸,冒然挖掘定会引发决堤之祸,狄雍所选沙洲一带乃距离旧渠最近的一处渠首选择。”

    永昌帝:“既然如此,就把修渠一事交给狄献吧,你再从工部挑两个堪用的协助他。”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