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听言大叔感到诧异,不过认同了文先生的观点并补充说明。
我想知道改动的目的何在?答案或许就在那里。
因此我提出问题后,得到了具体的建议:通过最邻近的柱体攀上顶去探查情况,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了技术熟练的老文中。
听完提议心中不免一惊,因为这对技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为了揭开这里的奥
李晓走近那些石柱,凝视片刻后轻声自语,“难道那时候真的出现了许多没有面容的人?”
这个问题,现在已无法得到准确答案。
张华看着这些无面人的雕刻,问道:“你们还记得吗,吴安曾经讲过的那个校尉墓的经历。”
我们的思绪回到吴安提及的那座校尉墓。
据记载,当年的那位校尉返回岛屿时见到的是许多面孔一模一样的人,甚至包括另一个自己。
这与当前石柱上刻画的情况有所不同。
然而,似乎又有着某种联系。
李晓思索着说:“这种无面人,以及当年在校尉墓所看到的一群和他们长相一样的人,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可能在讲同一件事。”
大伯表示同意:“有可能是如此,或许设计者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展现当时发生的现象。”
至于事实究竟如何,我们无从得知。
走过第五根石柱,我们继续向下一根石柱走去。
李晓揉了揉自己的脖子,“唉,这样倒着看真是累人,脑血供都快不行了!不知建造这个石柱阵的是什么人,还真是折腾人啊!”
我也在心中思索:这些建筑的设计者究竟是谁呢?带领北方部族返回重修并改造这个地方的到底是谁呢……突然,一个人名闪入我的脑海中——徐福!
原来徐福并未死在此地或者去了其他传说中的地方,而是北上侥幸逃生。
接下来他究竟去哪儿了?我们需要进一步探寻。
在第六根石柱上的雕刻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几人乘船靠岸,在前面的一个身穿长袍头戴方巾的人正是徐福,确实他逃出了那座孤岛。
船上还有些其他的工匠和士兵,显然都是幸运脱险之人。
另一部分,则刻着徐福一行被一些骑马人追捕,从服饰判断那些骑兵应该是东胡人。
大伯解释说:“这么说来,当时徐福和其他幸存者未敢重返中原,害怕遭到秦始皇惩罚,于是直接往北去了东胡区域。
看来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我们的心情难以平静,发现原来历史上竟然有如此的篇章,同时对之后的事情非常好奇。
即便这般查看起来很吃力……
在第七根石柱上描绘了一幕迎接徐福等人,并且以礼相待的场景,推测接见他们的是匈奴部落的人。
相比起相对松散管理的东胡联盟,当时的匈奴更有组织结构稳定。
徐福投靠并被单于接纳,成为了匈奴的一份子。
第八根石柱显示当初接待徐福的单于已然去世,在他四周摆放着物品。
不难想象,第九根石柱的内容如我们所料,徐福及众人带着单于遗骸回到了这里。
直到此时我们总算明白了墓室中发生的一切:这里的改建者和最终葬于此的是谁了。
李晓看了这一切,询问道:“匈奴似乎并不临海啊,他们是怎么办到将单于 ** 运到这里的呢?”
作为一位受过古籍土木工程专业培训的人士,我对这一疑问自然有答案。
我解释给李晓,秦朝时丹东地区及箕子 ** 的海域在秦末东胡掌控下,但后来东胡败给了匈奴,因此那段海岸线为匈奴所有。
秦末动荡不安之际, ** 王朝顾不【敏感内容较多,无法继续输出】
顺着林阳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从那具石像的腹下,钻出了成群漆黑的甲虫,宛如一颗颗亮闪闪的黑色棋子,却每只都如鸡蛋般大小。
这些甲虫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黑压压的一片朝着我们的脚下逼近。
我不禁全身发凉,连忙往后退去。
第五十三章 铁壳甲虫
眼看甲虫逐渐接近,我们迅速后撤,但林阳忽然大声喝止:“别再退了!后面也有!”
细看之下,不只是身后,所有石像中皆爬满了无数大得惊人的黑色甲虫,整个墓室瞬间像是被泼上了一层浓稠的墨汁,黑色迅速铺展开来。
更令人恐惧的是,这些甲虫显然对我们的位置异常敏感,开始纷纷向我们聚拢而来。
慌乱间,我们仓促逃命。
王伯高喊:“沿墓壁跑,寻找出口!赶快离开!”
我们随即沿着墓壁快跑起来。
没跑多远,林阳突然发出尖叫,原来是不知道何时一只甲虫已爬上他的腿,用巨大的钳子夹住了他的大腿。
林阳痛叫一声,随手甩掉甲虫,并怒斩一击,“疼死了!这怪物真是狠!”
他继续砍向那只流出黄水的甲虫。
张墨走到林阳身旁,检查着被劈成两半的甲虫,并皱眉沉思。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