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章 第二个古代世界(5)  快穿之混低保日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干瘦干瘦的。
    兔子这边,刘婆婆上手很快,就打着家里几只鸡的主意,准备扩大家里养鸡的规模。
    特意留了二十个受精的大蛋,选了那只有经验的老母鸡,让它抱蛋。
    刘婆婆也不太会挑,母鸡可能也是好几年没抱蛋,业务不熟练。
    母鸡抱蛋七天后,刘婆婆就对着烛台挑出了三个未受精的。
    按照一直传下来谚语,母鸡抱蛋二十一天不出是坏蛋,还有中间被母鸡踩碎一个。
    一来二去,二十个鸡子只出来十只。
    村里有好几个养小鸡特别厉害的,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人带着鸡蛋找上门来求,报酬一般按孵出来的小鸡算。
    据说二十个蛋能出十八九只,对比刘婆婆的战绩,要不然说人家能赚钱呢。
    经历了这一波,刘婆婆对自己养鸡也没多大信心,干脆只留三只母鸡生蛋,等母鸡能生蛋了,老母鸡就宰了煲汤。
    没被挑中的公鸡母鸡,都放出去吃虫。
    第一次养鸡,刘婆婆还真没有把握能让它们每天回来,只能从小就定点定时喂,让它们能有记忆。
    “刘婆婆,今年准备养鸡了!怎么只养这么几只。”
    刘婆婆赶着鸡去吃虫,迎面碰上的乡亲热情的上来招呼。
    “我还养了兔子,这些鸡够了。”
    别人家的母鸡后面跟着一大串小鸡子,自家母鸡后面就跟着七只。
    刘婆婆能怎么说,她有原主的记忆,对于这些,真没她熟练。
    “养兔好,这东西就是肉少了点,养好了也能拿去卖钱,县里的大人们爱吃。”
    除了刘婆婆,大刘乡也有人家养兔子,据说养的这家人说,不如养鸡轻松。
    养兔也好,养鸡养鸭也好,端看每户人家的选择。
    一般都是擅长什么就养什么,从年头养到年尾,总要让过年桌上多一道肉菜。
    带上几回,六只公鸡自己就能去地里,两亩地的虫子都被他们吃个精光,偶尔也会对着菜叶下手。
    一切走上正轨,整个大刘乡都知道刘婆婆的动作,到这时,刘婆婆才好做下一步的动作。
    冬天马上就要来了,自己一个老人独住,不准备厚衣服,很难挨过去。
    从衣柜翻出两件还算干净的棉花衣,加上之前留的棉花和布料,凑上自己那件。
    还找到今年种了棉花的乡亲,用鸡子换了不少回来。
    趁着还没冷,刘婆婆打开院门忙活,把棉花抽出来,重新翻新,添上新棉花。
    在没有机械的时候,这是一个慢工活,刘婆婆现在还只是在理棉花。
    这时候,有条件的家里在做新棉衣,没条件的,也是把往年的棉衣翻出来晒晒,让里面的棉花更蓬松保暖。
    刘婆婆坐在堂屋前理棉花的时候,都会开着门,这时就有邻居带着自己的活计,从屋里找个凳子。
    大家聚在一起,边聊边做。
    “这鞋底纳的真密,是给你家三根做的吧,我可是知道,你每年都要做这么一双鞋给他。”
    “给自家男人做鞋怎么了,我看你手上的这件衣服,也是你家男人的,破个口子,缝这么半天,我看你是要绣个花上去。”
    “两位嫂子手真巧,我为着这一堆衣服,都弄了大半天,几个皮小子,每次不是膝盖破,就是手肘烂。”
    原本大家也不是聚在刘婆婆这的,就是总感觉在刘婆婆家这棵柿树下,围着一起织东西比在家快些。
    有刘婆婆在,大家说话都和气些,说说笑笑,一上午就过去了。
    老媳妇围一堆,新媳妇坐一起,彼此之间不打扰。
    碰上刚来的小媳妇要是有哪不会的,也有老嫂子给说上一句,比在婆婆那松快。
    男人们去山里为着过冬做准备,女人们也在柿树底为家里的做着东西。
    刘婆婆一般是不跟大家一起做的,她一个人坐在一边弄自己的棉花。
    等弄完之后,就带去家里,家里有弹棉花的架子,到时候,打一床垫的,一厚一薄两床盖的,就差不多。
    大家聊着聊着,又说到刘婆婆这边来。
    “要我说,还是婆婆过得舒服。”
    这个小媳妇刚嫁过来,正在被自家婆婆立规矩,看着刘婆婆捡棉花也能做这么多天,心里别提多羡慕。
    小媳妇说的隐晦,大家都能明白,谁都是从这个时候过来的。
    几个小媳妇相互劝了几句,让她好过些。
    “你们说的我都知道,就是心里堵得慌,咱们还不知道要熬多少年。”
    刘婆婆低头半天,理完最后一点棉花,才听到大家说的。
    “日子都是人过出来的,婆婆之前也是,这会想明白,想着怎么过都是一天,日子才舒坦起来。
    我之前心里苦啊,恨不得跟着一起去了,这会看开了才觉着,现在一个人过着也不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婆婆一直没忘加固人设,别让自己的变化惹人怀疑。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