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第 22 章  咋办?我爹是奸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咋办?我爹是奸臣!》 22、第 22 章(第1/2页)

    乡试高中,毕竟是值得欢庆的事,陈琰这几日不动笔墨,要么在内宅休息,闲了翻翻书,要么去赴文会、访亲友,给他的恩师写书信。

    平安这段时间也很辛苦,天气又一天天转凉,每天都赖在床上不想起。

    这天阿蛮硬是将他拽起来的,说外头有热闹看,族里的闲人都去了。

    南陈家闲人多,尽数围在小桥南端,阿蛮拖着平安和小福芦挤进去,原来是县衙便差人在桥头立起一座大牌坊,崭新崭新的,与北陈家的牌坊相对。

    牌坊建成,县衙官员站在高高的梯子上,将匾额上遮盖的红绸揭开,鞭炮锣鼓喧天,龙狮齐舞,围观者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牌坊有四柱三门,“解元”二字铁画银钩,脊沿飞到天上去,别提多气派了!

    此后数日,南陈家的族人走路都是昂着头的,北陈家是出过几位举人,也出过一个进士,那又怎样,没出过解元吧?那可是全省头名,魁星下凡也不过如此。

    直到有人昂头不看路,脚底打滑摔了个鼻青脸肿弄,这才逐渐恢复了正常。

    人间悲喜不相通,平安托腮坐在桥头的石阶上,举头仰望那座解元牌坊思考人生。

    书中记载,老爹是乡试第六名亚魁,会试第十三名贡士,殿试第二十五名进士。

    这样的成绩已经十分瞩目了,谁知老爹在他几次三番干扰之下,竟然考上了解元。

    乡试解元是什么概念?后世的省文理科高考状元一年出两个,乡试解元三年才出一个。

    老爹的科举大业,终于在他坚持不懈的阻拦之下变得更成功了。

    仁字房三堂叔爷家的二儿子路过小桥,见他绷着一张小脸,就问:“安哥儿,大喜的日子叹什么气呀?”

    “哎,”平安叹息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吓!安哥儿还会背诗呢!不愧是解元公的儿子!神童!”

    平安的小心脏又被扎了一刀。

    这家伙嗓门大,很快便吸引了过路族人的目光,人们围上来,争先恐后的逗弄平安:“安哥儿还会什么诗,多背几首来听听?”

    “《三百千》肯定都会背了,你爹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开始读《四书》了。”

    “《四书》算个逑,阿琰这岁数都能作诗了,安哥儿也作一首罢,与你爹的名字一同刻在这牌坊上。”

    “干嘛刻在一块儿啊,安哥儿将来要单独立一座解元牌坊,不,状元牌坊!是不是啊安哥儿?”

    众人越说越离谱,平安朝他们咧嘴笑笑,忽然指着桥头一颗百年银杏树:“树上有一头猪!”

    人们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平安仗着身量小,抱着脑袋拨开人群,一溜烟地逃跑了。

    一气儿跑回家,冲进二门,一头撞在娘亲身上,险些将林月白撞了个趔趄。

    陈琰从身后托了妻子一把,就见儿子跑的满头大汗,朝他身后看看,除了阿吉跟着跑来,也没有什么在追他。

    “慌慌张张的,出什么事了?”

    “爹,我明白了!”他气喘吁吁地扶着膝盖说,“以后出门……我一定装作不识字。”

    陈琰一怔,随即笑道:“明白就好。”

    林月白一头雾水:“爷俩又在打什么哑谜?”

    陈琰道:“我在教他做人的智慧。”

    平安抱着曹妈妈端来的水杯,咚咚咚灌下几口水压惊,这才喘过一口气来,对娘亲道:“是大智慧,很大很大的智慧。”

    回到前院,银杏叶已经落了满院,满地金黄。

    平安提着小篮子,到处捡银杏果。

    阿祥拿出个红泥小炭炉,点好了碳。

    等水开的功夫,林月白在石桌前坐下来,听陈琰讲述往事:“你大抵不知道我在拜师之前,过得是什么日子。”

    陈琰告诉她,陈家虽家境殷实,她的公婆却并不是高瞻远瞩之人,尤其在读书科举一道。

    陈琰自开蒙以来,真可谓寒暑不分,昼夜不辍,每年只有正旦、端午、中秋等几个大节不动笔墨,四书五经带注解钻研的烂熟于胸,十四岁下场参加县试,一举夺得案首,成了人人称羡的神童。

    父母引以为傲,族人殷切期望,可他从小到大,连糖都不许吃一颗,只因为母亲不知从何处听到了“吃糖会让脑子变笨”的说法。

    十五岁那年,陈琰参加府试,当时的知府沈廷鹤一眼便看出,长期的揠苗助长过度消耗了陈琰的慧黠。

    十四五岁的少年人,学识受到限制,笔下尽是匠气,长此以往,定是一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

    出于一片惜才之心,沈庭鹤决定将陈琰收入门墙。

    陈琰拜师之后,沈廷鹤并不急于让他参加院试,而是压了他三年。这三年里,沈廷鹤带着他便读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律法国策乃至各类官府文移,带他参与府衙庶务,誊写文卷,带他外出办差,开拓眼界,自那之后,他的文章不再浮于表面,而变得更加稳重朴实、立意独到、书理缜密。

    十八岁参加院试,果然一举夺得案首。

    此后沈廷鹤又压了他几年,让他继续潜下心,专攻历科考试的程文范墨,以提升应试水平。

    结果显而易见,乡试也一举夺魁。

    对陈琰来说,恩师是命中的贵人,否则他在院试之后,多半会再无寸进,终其一生都只是个白衣秀才。

    平安才四岁,尚未开蒙,已经认得许多字,还时常冒出惊人之语,一旦被打上“神童”的烙印,只怕又要走上自己的老路。

    还是那句话,启蒙重在“启”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