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r/> 抓完城里的还有城外的,早先那些被排挤或者合不来愤而离开兴庆府的嵬名氏成员也躲不过去,有同族的叔伯兄弟带路他们想躲都躲不了。
除非愿意放弃家産部衆孤身出逃。
但是嵬名氏当了那麽多年的皇族,近枝族亲都占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便宜个个牛羊成群别院遍地,谁都舍不得放弃那麽多家産去过朝不保夕的逃难生活。
于是就又便宜了大宋的将士。
这一仗打下来先登斩将的功劳不多,净靠抓党项的大贵族凑人头了。
洪水退去,百姓在城外暂时安顿下来,夏天比冬天好安顿,附近有水源可以消暑,至少不会冻死人。
不过旁边的宋军轻易不让他们靠近水源,说什麽洪水之後的水都不干净,宁肯热着也不能随便去脏水里泡着。
兴庆府的确很少有洪水,不过他们也不是什麽都不懂,洪水之後的水就是不干净。
再说了,宋人拳头大,他们不听也得听。
虽然宋军没有烧杀抢掠,但是很多人都提心吊胆,生怕不知道什麽时候就被砍了脑袋充军功。
也有些心大的该吃吃该喝喝,吃饭睡觉之前还不忘安抚身边人。
宋军要杀他们早就杀了,没必要把他们从城里救出来还一天两顿供应大锅饭。
话是这麽说,但是提心吊胆的人还是会继续提心吊胆。
万一宋军想把他们养肥了杀呢?
其他人:……
他们有什麽地方值得养肥?就不能是宋人没打算杀他们?
好手好脚的壮丁都跑的差不多了,留下他们这些老弱病残本就没指望他们能活下来。
他们是良民,那边的规矩和他们党项不一样,杀良冒功放在宋人朝廷是大罪,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两拨人时不时吵几句,有吃有喝的情况下气氛竟然还算可以。
百姓们出城後住在临时搭起来的窝棚里,吃喝都不是白拿的,除了没法动弹的老人伤员以及年纪太小的孩子,其他都要和将士们去城里清理淤泥以及搜寻幸存者。
由此可见,宋军不杀他们还可能是为了让他们干活儿。
另一批人:……
算了,他们闭嘴。
皇宫建在城池最中心,那片儿地势高不用怎麽清理,城里这些天乱成一团,即便有传言说皇帝怎麽怎麽寻常百姓也无心去管。
宋军已经入城,城里能跑的都跑的差不多了,也没听说小皇帝跟着谁跑了,该不会真的没了吧?
幸存的兴庆府百姓心里嘀咕,凑巧幸存者中有皇宫里当差的仆从,衆人你一言我一语小声说着洪水之前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把小皇帝身死的真相传播了出去。
——惊!小皇帝竟死于亲族之手!
——不光死于亲族之手,死後还没人收屍。
老天,这是一国之君应有的待遇吗?
小皇帝是梁太後亲子,太後走时怎麽不带上他?
百姓不太清楚皇家的恩恩怨怨和朝堂的利益纠纷,他们只知道小皇帝死在宫里不正常,太後率兵出走不带上小皇帝也不正常。
都是血脉相连的近亲,怎麽能过分到这个程度?
离谱,太离谱了。
就在幸存百姓感慨小皇帝死的可怜时,宋军大营中传来消息,宋国皇帝特意派钦差大人到兴庆府来为小皇帝处理後事,陵寝是最精锐的士兵紧急修建,棺椁是京兆府运来的上好木头打造,也就是兴庆府离开封太远,不然大宋的皇帝都想亲自过来。
苏景殊:???
他是让那些家夥可着劲儿吹,但是把他吹成千里迢迢奔赴兴庆的钦差就够了,不用吹到这个地步。
官家疯了才会亲自跑来兴庆府给西夏的小皇帝送葬。
苏大人召集人手紧急开会辟谣,让他的小喇叭们胡说八道的时候都悠着点儿,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万一真的传到官家耳朵里怎麽办?
“大人,这话不是我们传出去的。”
“是那些党项人自己吹牛瞎说,我们已经在努力和他们解释大宋的皇帝和番邦部落首领是一个天一个地,但是他们就是不听。”
“蕞尔小国,狺狺狂吠。”
“呸,臭不要脸。”
苏景殊:……
那没事了,锅不在他们身上就行。
自欺欺人很能调整心情,小皇帝的风光大葬效果比预想中的更好,原本躲在城里的百姓陆陆续续出来,出殡那天几万人哭着去送行,伤心的好像亲儿子意外过世一样。
不确定到底是为了小皇帝哭还是为了被洪水冲走的家産哭,反正哭就完事儿了,等情绪发泄完日子该怎麽过还是怎麽过。
西夏建国才三十年,又不是没过过朝不保夕的日子,再说了,宋人的朝廷也不像他们想象中那麽可怕,要是运气好能让他们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反而是他们赚了。
听说和宋国接壤的几个军司时不时就有部落迁到宋国境内,要是没好处人家也不会迁。
先观望观望。
丧事结束,西夏在这片土地的统治也告一段落。
梁氏不出所料试图前往凉州,不过他们运气不太好,在贺兰山西北的摊粮城被种谔和折继世堵了个正着。
摊粮城是西夏的储粮地,贺兰山以西的地区不産粮,但是却是西夏的边防种地,摊粮城存有供应西夏西北绝大部分军需。
以往辽国和西夏开战,只要契丹人占上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