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这个傻子!”郑译瑞看着甄宝玉欢快的背影咬牙切齿道。
不光是他,一直将心思藏的更深的郑译星也是双拳紧握,眼神阴暗地盯着甄宝玉远去的背影。
……
另一边,贾琰看向一旁有些低头丧气的刘承璟和贾宝玉两人道:“没什么事吧?”
刘承璟听了赶忙摇了摇头道:“没有,我们什么事都没有,国子间内禁止斗殴,他们不敢把我们怎么样的。”
说完他又看了一眼贾宝玉道:“不知道那个叫甄宝玉的是从哪冒出来的,看见我和宝玉非要拦住我们不许走。”
话落,他又怕贾宝玉听了不高兴,又赶忙补充道:“还真是奇了,国子监里竟然还有一个叫甄宝玉的与宝玉弟弟同名,不过我瞧他一幅疯疯傻傻的样子,与宝玉自是不能比的。”说完他挠了挠头,又嘿嘿笑了起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刘承璟他不敢说的是,这个甄宝玉真的和宝玉很像,不是长得像而是两人的气质十分相像,今日他们两个站一起,他还以为贾宝玉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呢。
不过这话他可不敢让贾宝玉知道,万一贾宝玉觉得他是存心笑话他,因此生他的气了怎么办,更何况这一个姓贾,一个姓甄还都叫宝玉,怎么想都让人觉得奇怪。
听见他的话,贾琰面上也带了几分笑意,心中了然,别人不知道这其中的渊源,他倒是清楚些,不过这些他不准备说出,而是笑道:“这个甄宝玉是江南甄家的人,从前一直在江南,今日不知怎么跑到国子监了。”
一旁的刘承璟听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说完甄宝玉的来历,众人都默契的不在提起此事,一路沉默的回到学子住的院子。
分开时,刘承璟猛的一拍自己的脑袋,叫住往自己院子走的贾琰,大声道:“对了,琰弟下次休沐我们一起去庄子上跑马。”
看贾琰似有些疑惑他又出声解释道:“就是我上次和你说的那个褚逐良,我前两日碰见他,他让我转告你等下次休沐请大家一起去趟庄子上跑马。”
话落,他又补充道:“到时明熙县主也在,琰弟你和宝玉到时也可以带上家中姐妹一同来玩。”
见贾琰点头,他才高兴地摆了摆手同贾琰道别,转身走回自己院子。
回到院子,拒绝了墨砚想要接过他手中的书的动作道:“不用了。”贾琰转身拿着书走进了书房。
这书房算不上大,比起在荣国府的那个更是显得十分简陋,书房里面甚至连个像样的摆件都没有,唯一的一个还是黛玉当初送给贾琰的那个白玉雕刻成螭龙样式的笔洗,每日贾琰都要精心擦洗一遍。
瞧着这只笔洗上雕刻的两条活灵活现的螭龙贾琰伸手在上面摩挲了一下,感受着手指间独属于玉器的凉意,脑中想着刚才刘承璟的话,贾琰不由地想起了黛玉,“带上姐妹吗?”
“那表妹是不是也可以?”
想到这,贾琰又好心情地抚了抚手下的笔洗,触感温凉和他火热烧灼的心形成了强烈对比。
许是心情好,接下来就连一向觉得有些晦涩难写的试帖诗他都一连作出了两篇。
瞧着桌上这两篇,近日里他写出来的难得的佳作,贾琰沉吟一瞬,面上却仍然带着止不住的欢喜与雀悦。
果然爱情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这要是让每日苦思冥想,他几乎每日都要与贾琰讲上一篇试帖诗,为什么总是不见成效的高先生见到,都能气的将手中的戒尺一把拍在地上。
他每日口干舌燥的给他讲习,他却始终不见什么进步,他倒好心中一想到心爱的人,连着能作出两篇来,真是气煞他也。
略有些沉默地看着面前的两篇试帖诗,贾琰突然有些尴尬地将其收好放起来,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写了出来,昨日因为这还惹来高先生的一顿训斥,将他老人家气的不轻,今日就顺其自然的作了出来?
莫名的贾琰突然感觉一阵心虚,想着明日还要去高先生哪,他不由来地有些愧疚和心虚,他这般确实对不起老人家每日不辞辛苦的淳淳教导。
直到墨砚敲响了房门道:“二爷,该用饭了。”贾琰才将这两篇写着试帖诗的纸张压在书本的最下面,带着复杂的心绪走出房门。
第105章 进宫
翌日,贾琰拿着他今日又新作的试帖诗呈与高先生。
高先生接过仔细查看了一番,见其文采斐然意境悠远,字句精炼也算是堪为佳作,不由地满意地点点头,难得的和颜悦色道:“坐下吧。”
贾琰闻言心下松了口气,拿着书坐下听高先生今日的授课。
今日高先生开始先简单讲了几道判词,剖决是非,著于案牍,曰判。判而成文称为“判牍”,其文词称为“判词”。
自前朝以来,“以判为贵”,把“明法”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并以“词美”“文理优长”与否视为评价判词优劣的标准和科举取仕的重要因素,判词因此达到成熟和兴盛时期,前朝甚至呈现出“名家辈出,佳判如云”的前所未有的局面。
其中,很多当朝著名的大诗人、科举状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我成了宝玉的哥哥》 100-120(第5/20页)
就可称为杰出的司法官,他们尤为擅长以诗词的形式作判词。
其华美的文学风格使众多判词成为传世佳作,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法学修养,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堪称融情、理、法及典故于一炉的判词典范。
这让贾琰不禁想起诗人泰戈尔曾说:“诗人都是法律系逃逸的学生。”
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和法律人确实也有着共同点,他们都在用双眼洞察社会百态,用双手来书写对良知的思考。
鉴古知今,贾琰一直认为古代诗人的判词所折射出的传统法文化精神,其中的精髓仍具有穿越时空的现实价值,品读这些“以词代判”的判词,甚至可以说它个性化十足。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